在植物界有太多太多的草本植物都时多年生,从植物共性生理学角度看,能够做到多年生存,也是植物界的共性生理问题。经研究,发现这些多年生草本植物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种子体积都很小,而且种子里基本上不含淀粉,或是淀粉的含量很少。它们的种子体量小,种子里的其他物质含量也同样很少,因此就形成了一种优势,对于母体而言,种子里的物质含量少,自然就不会受到各种物质酶的伤害。经过研究对比发现,那些草本植物的种子体量越大种粒越多,形成对母体的伤害就越重。正如小麦、玉米和其他麦类植物一样,这一类植物种子对母体形成的反向伤害都是致命性的伤害。相反,那些种粒既少又小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它们种子成熟时母体受到的反向伤害就越小。
我在大兴安岭研究过两种野生小麦,一种是直穗形,另一种是弯穗形。不论是从株高还是穗形及包叶的生长状态看,都和小麦极为相似,雄性花粉管也同样是三条,雌性花粉接收器也是两条绒羽状柱头。这两种野生小麦结出来的种子也很小,不足3毫米长,宽不足1毫米,是扁的。成熟后的种子颜色比红小麦略红一些,而且要亮得多,很有韧性。给人的直观感觉是种子里的胶性物质很高,而淀粉含量很少。这两种野生小麦都是多年生的,既可以种子繁殖也可以蘖芽再生。从它们的繁殖方式上看,这两种植物的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种子的最小化,二是承受低温的能力强。因为种子小,种子里的物质含量就少,这样可以免受活性酶的分解,不受低温的伤害。这就是它们多年生的成功之处。野生小麦和小麦相比,小麦缺少的正是这两大优势。虽然都是麦科植物,野生小麦的生存能力要比人工繁殖的小麦强大得多,不仅是抗旱涝,其抗土地贫瘠能力也很强大。野生小麦的再生能力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仅从基因方面上说两者相差的只是染色体的多少问题,如果不加以仔细研究,一定会认为是小麦的基因在控制着小麦的生死过程。事实上,小麦的生理反应是由自然环境和多倍体共同决定的。大兴安岭的野生小麦同样是因自然环境及少了几对染色体才形成的再生能力,如果大兴安岭的野生小麦也变成了六倍体到八倍体,其结果也一定和小麦一样被绞杀而失去再生机会。所以说小麦的成熟死亡和生命周期无关,而是由多倍染色体导致的生理缺陷带来的生物酶降解死亡,也可称其为多倍染色体变异死亡。(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