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乐人类学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

音乐人类学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学术背景来看,中国高校的音乐人类学学科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建立是最具有实质性推进作用的。最简洁的回答是:音乐人类学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如目前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人员是学习过音乐人类学课程的,正如以下我们要谈到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重点院校,都是音乐人类学或民族音乐学科的重点院校。

音乐人类学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

我们对21世纪初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情况做了一般性的概述。从学术背景来看,中国高校的音乐人类学学科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建立是最具有实质性推进作用的。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音乐人类学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阐述的是音乐人类学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究竟有何关系,它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何显得如此重要?最简洁的回答是:音乐人类学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所以,它不但重要,而且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教学直接有赖于对音乐人类学的理解,因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不是世界音乐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学会用音乐人类学的理念及多元文化的世界观看待世界各种文化的音乐,包括以此世界观重新看待西方音乐和非西方音乐。

音乐人类学早期是以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开始的,它主要研究非西方音乐文化,再经过音乐民族学发展到音乐人类学,其学科视野由非西方扩大到全球社会各种现代和各种文化的音乐,其中也包含西方自身的音乐(学者们称之为自己家园的音乐人类学),它突破了西方传统音乐学的研究领域,也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打开了广阔的视域,也可以说是本文起始提到的太空时代教育改革与哲学的效果历史

音乐人类学提出了人类音乐与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关系就像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的是一种家族相似性,人类不同文化的音乐不再是以“先进”与“落后”来划分的,它们是人类音乐的不同家族。早在20世纪60年代,音乐人类学家就用音乐的复数(musics)来表达文化的多样性,后来musics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通用表达。

音乐人类学将音乐作为文化现象或文化中的音乐来看待,由于多样性的表达,也形成了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不同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文化价值是平等的,这就奠定了不同文化音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合作的前提与基础,这正好顺应了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太空时代的哲学精神。

在美国高等院校中,教授世界音乐课程的都必须是音乐人类学或民族音乐学的博士。它不仅仅是传播世界音乐文化的知识和音乐多样化表达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新的认识音乐世界的方式以及多元音乐文化的世界观。

在中国,也可以看到,音乐人类学学科对世界音乐课程的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目前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人员是学习过音乐人类学课程的,正如以下我们要谈到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重点院校,都是音乐人类学或民族音乐学科的重点院校。

(二)音乐人类学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重点院校

1.中央音乐学院

该院校是中国世界音乐教学实施最早的院校之一,俞人豪教授和陈自明教授在1995年就出版了《东方音乐文化》一书。1996年9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议,重点讨论世界音乐的研究和教学,这也是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研究和教学的首次全国性的会议;2005年9月2日至5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研讨会;2005年10月17日至21日,举办了第一届“中非音乐对话”,让中国了解非洲,非洲了解中国;2007年5月14日至6月1日,举办了民族音乐学讲习班,邀请了著名音乐人类学家B.内特尔、佳美音乐家玛珊姆、华裔音乐人类学家郑苏以及国内音乐人类学家;2007年11月6日至9日,举办了世界音乐周暨第二届“中非音乐对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与英国剑桥丘吉尔学院的跨文化音乐学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尼日利亚的欧巴米阿瓦洛大学、美国威士利安大学、俄亥俄大学、加利福尼亚的阿兹塞太平洋大学,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的30多位音乐学专家参加了会议;2007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获得了教育部重大项目招标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2008年11月1日至4日,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中芬音乐对话”,举办了九场学术研讨会和讲座;2010年11月15日至18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了第四届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年会暨印度音乐周演出与讲座。

2.中国音乐学院。

1964—1965年,中国音乐学院就开设了亚、非、拉音乐,由沈知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讲授印度音乐,安波讲授越南音乐,马可讲授印度尼西亚音乐,赵佳梓(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讲授日本音乐。当时有准备成立东方音乐系的设想,但由于安波、马可两位院领导相继去世,又赶上“文化大革命”的来临,该设想就此打住。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学院一直也是国内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的一个研究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国音乐学院开设了世界音乐课程,21世纪初又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2004年,樊祖荫)和“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2008年,樊祖荫、谢嘉幸),并召开“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2008年12月)。2006年9月11日至22日,著名音乐人类学家T.赖斯在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做了“我们为什么要重建民族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现状”的讲座。另外,经国务院、外交部、北京市政府批准,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投票通过,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于2010年8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承办。第29届世界音乐大会的主题是“和谐与世界的未来”,国内外专家围绕“和谐”概念从音乐教育与音乐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进行,研讨如何以音乐的和谐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人群之间的平等与交流,以此推动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和谐。(依照国际惯例)大会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七个委员将会分别在北京、上海、长春、沈阳、开封青岛召开主题研讨会,为期一周。第二阶段,在北京举行大会,并同时举办近百场的学术研究会和四十场音乐会,音乐人类学家B.内特尔在开幕式上做了“音乐人类学与音乐教育的和谐发展”的主题发言。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该研究所也是中国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心。2004年11月20日,美国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安东尼·西格做了“音乐和舞蹈人类学:关于表演人类学的研究”的报告,2007年9月25日,做了“苏雅人——音乐中的宇宙观与社会价值”的讲座;同时,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李海伦做了“西方舞台上的亚洲音乐”的讲座;2008年10月2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联合举办第一届“中欧文化对话”,欧洲及中国的文化艺术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汇聚一堂,就双方共同关心的文化多样性、文化管理与创意产业、传统与现代性、中欧跨文化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且有创见的对话,今后每年将分别在欧盟和中国举办此项活动。

4.上海音乐学院。

该院也是中国音乐人类学及世界音乐教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该院还建立了东方音乐学会、东方乐器博物馆。2005年1月,上海音乐学院的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成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由洛秦教授担任。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完成了建设第一个节点,2008年1月起开始第二个建设点(2008.1—2010.12)。在第一个节点中,主办的国际性会议有:“黄土高原多元音乐文化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乐器学会议——挑战与反思”“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东亚音乐研究国际研讨会”。

关注社会与重大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①与香港鄂伦春基金合作,拍摄音乐纪录片《森林的回忆》;②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③与文化部民族司文艺发展中心合作《中国民间音乐现状调查》;④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作录制系列音乐纪录片《海上回音》;⑤与市政协合作举办“世博会与音乐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

2008年9月27日至29日,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组织的第一期“音乐人类学讲习班”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办,有8位专家参加了讲习班的讲座。本着“宣传音乐人类学学科观念,培养年轻学人对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参与”的初衷,采用“专家演讲和对学生论文点评”,以及“自由互动交流”的方式,此次讲习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参与人员由200多名教师和学生组成。

5.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世界音乐的师范院系。民族音乐学家王耀华教授作为中日音乐比较学会的负责人,促成了多次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如2001年11月在日本冲绳举办的第四届,2003年12月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五届,2005年9月在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六届,2007年9月在武汉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七届。此外,他还促成了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举行:如2005年10月第10届在福建武夷山举行,2006年9月第11届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2007年1月在韩国永东举行。2006年12月20日至22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了“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王耀华教授从教45周年庆祝会”,国际民间音乐学会的秘书长斯蒂努·威尔澳大利亚)在大会做了“多元文化主义: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和民族音乐学”的报告,其中讲道: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作为一个真正国际化、文化多样化的组织,在不远的将来,它将担负起通过研究和促进音乐传统多样化,增进不同国家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从而促进全球一体化的责任。

6.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02—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十五”“211”工程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研究项目完成。该项目研究历时四年,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础研究,包括资源库建设和理论构架的设计和制作;第二层面是理论研究,包括写出一批具体专题研究的论文、专著,以及组织翻译世界音乐文化体系及教育的教材及论著;第三层面做应用性研究(如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及师资培训)和总结评估工作。该项目在2004年10月16日至19日举办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参与会议的有10多位国外专家和20位国内专家。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麦克·菲尔森做了“提倡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的报告。会议期间举办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培训班,美籍华人郑苏教授和张明坚教授、麦克·菲尔森专门为培训班做了讲座。在该项目期间,邀请了研究阿拉伯音乐的专家日本水野信男教授做了四天世界音乐的讲学,斯里兰卡林娜博士教授了塔不拉鼓(时间共两周,分两次),印度舞蹈专家金珊珊做了一周印度舞的教学。2007年9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世界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这次年会的最大特征是教师(包括中小学及大学)的参与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讨论。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材和音乐人类学论著的出版

21世纪初,出版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材和音乐人类学论著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越了整个20世纪。特别是音乐人类学论著的出版,它将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料以及理论基础。以下列出的著作是可以作为中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重要资源的。

洛秦著:《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洛秦文/图:《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萧梅著:《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www.daowen.com)

罗艺峰、钟瑜著:《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华南与马来民族音乐考察及比较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洛秦编著:《世界音乐人文叙事及其理论基础》,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年。

管建华著:《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管建华著:《音乐人类学导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民康著:《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译著,中学教材),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译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世界音乐》(译著,大学生公选课教材),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耀华、王州编著:《世界民族音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萧梅著:《田野萍踪》,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管建华编译:《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饶文心著:《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张谦编著:《世界音乐文化教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管建华主编:《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管建华主编:《世界音乐文化的教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自明著:《世界民族音乐地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

陈铭道著:《与上帝摔跤》,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英]约翰·布莱金著,马英珺译,陈铭道校:《人的音乐性》,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

张伯瑜等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汤亚汀著:《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1850~1950,1998~2005》,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洛秦著:《学无界知无涯——释论音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表达》,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汤亚汀著译:《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杜亚雄著:《世界音乐地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

[美]梅里亚姆著,穆谦译:《音乐人类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