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人类学家们主编的许多世界音乐的教材中,完全贯穿了他们的学科观念,这改变了西方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以音响物理声音作为音乐概念框架的定义和教学基础,将视角重心转向了“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音乐”或“音乐作为文化”的学习理解,并以此音乐概念框架作为学习音乐的意义和教学基础,这好比是音乐教育历史出现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如同“地心说”转向“日心说”(即“地球为中心”转向“太阳为中心”),音乐教育由“欧洲中心”转向“太空时代”世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学科理论。
由音乐人类学家所编著的“世界音乐”教材众多,以下举出三本有代表性的教材,看看音乐人类学家们是如何在教学中具体运用各自的音乐人类学观念的。
第一本是由杰夫·托德·提顿主编的《世界音乐》,该书2003年已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此书提出了一种认识音乐世界音乐文化模式,这一音乐文化模式的构成与写作由音乐人类学提顿和斯洛宾完成。全书的写作特点是深度挖掘少数有代表性人群的音乐,而不是对整个音乐世界进行浏览,它以音乐人类学家的研究个案为例,让学生去体验音乐人类学家是如何拨开迷雾去理解一种并不熟悉的音乐文化,直接理解了解社会中音乐的第一手资料,并提供了学生直接进行社会音乐专家的个案研究方法。
以下摘引“一种认识音乐世界的音乐文化模式”的部分内容(摘引的中译文出自1996年的第三版,目前出版的中译本是第四版,在美国现在该书已出第五版),以便我们了解音乐人类学家的多元文化教育观念。
当你阅读《世界音乐》时,作为你准备研究的项目领域,你所面对的音乐文化,如何通过以下四个非常抽象的方面对这些宽广领域的特定回答。甚至当你读到本文的其他部分,选择你所熟悉的音乐文化(如古典音乐、爵士乐或自由摇滚等),看它如何贴切于这四个组成部分的标准。
(一)音乐的观念
1.音乐与信仰体系。
什么是音乐(以及什么不是音乐)?是人的音乐或是敬神的音乐(或两者)?音乐是对人类有益和有用的?它是否有潜在的危害?这些问题涉及人类社会艺术、宇宙观性质的音乐文化基本观念。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文化所具有的巨大差异使答案通常极其微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它们在仪式中,观念被具体化并试图达到一致的爱与恨、生与死、自然的与文明的。甚至,在一种音乐文化内音乐观念的答案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今天的民间团体对中世纪基督教观念就可能有误解。
2.音乐的美学。
什么时候的歌声是优美的?它什么时候用于优美地歌唱?什么音质是愉悦的,什么音质是刺耳的?音乐家们如何穿戴?一次表演持续多长时间?再则,不是所有文化在“什么是合适的?”以及“什么是优美的?”这些审美问题上是一致的。有些美国人认为中国戏曲的演唱过于提高嗓子及矫揉造作;同样,有些中国人认为欧洲歌剧美声的唱法是不正确的及不能令人愉悦的。由此,各种文化由对音质的表演实践的偏爱形成了它的特征。所有这些就是审美辨别力。
3.音乐的语境。
音乐在何时演出?是否经常?在什么场合?同样,各种文化回答这些问题是不同的。在当今世界,各语境都存在着按键开关盒式录音机或便携式CD机,所以,现在很难想象旧时所有音乐是面对面的表演。我们的祖上必须唱或奏,旁听音乐,或在旁听时向邻者询问;他们不能从收音机、电视机、CD机、录音机或计算机脱离现实的声音中产生音乐,你如何倾听?在一百多年前,必须是直接聆听歌唱或乐队,那时,你肯定认为这在你的生活中你能够听到音乐的惟一的时候!
4.音乐的历史。
有关音乐历史的问题可以从特定音乐文化的圈内或圈外来提出。大多数音乐文化有“历史学家”或音乐权威,他们受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训练。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去思考和谈论他们自己的音乐文化,提出问题,书写答案。在一些音乐文化中,这种权威同时是作为一位好的音乐家;但在另一些音乐文化中,人们不需要一个好的音乐家同时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们也常常对他们自己文化以外的音乐有兴趣,他们经常发展某些理念解释音乐的差异。
当然,以上关于音乐观念的四种分类,即音乐与信仰体系、音乐的美学、音乐语境和音乐历史,它们之间也有交叉。在大多数音乐文化中,“好的”音乐是紧紧联系于“优美的”音乐以及发生在适当的语境中,但出于方便,我们常常把它们分开。
音乐文化个性的差异通常在某种程度上是取决于它们的音乐观念。拉格泰姆、爵士乐、摇滚乐和来扑乐(Rap)是在过去变革时代出现的。它们渗入(或现在仍渗入)某些美国人的文化观念,并产生某些对抗。这些对抗基于某些审美观念(这些音乐被认为是大声的,噪音很大)和语境(这些音乐被认为是联系了生活方式,涉及自我麻醉、暴力、自由之家、激进政治等等)。当音乐文化中存在小的分支文化时,我们把它称为亚音乐文化。事实上,大多数音乐文化都能分成几种亚音乐文化,某些还相互对立,如古典音乐与摇滚乐、圣赞歌与舞乐和酒歌相对立。有时亚文化相互交叉:明尼苏达教堂的赞美诗的演出就涉及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上层人)、种族(德国人)和宗教(路德教派),所有这些都是亚音乐文化。那么,你所最强烈认同的是什么亚音乐文化?你讨厌什么?你的喜好是基于语境、美学,还是信仰体系?
(二)音乐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涉及如何对人群分界、分类,以及社会阶层自己的分界与分类。在任何音乐文化的人群中,音乐的观众和表演总的分界是不平衡的,某些表演是经常的,但另一些是很少的。有的表演是有很多报酬的,而有的付费很少或分文不给。由于年龄、性别的差异,儿童、妇女、男人、老人唱不同的歌并有不同的音乐体验,种族、民族和工作群体也唱他们自己特定的歌曲,各群体可以设计这些歌曲具有的音乐作用。所有这些设计事项必须联系音乐文化的社会组织,它们也基于音乐文化的音乐观念(如前所述)。我们可以问:“它是什么,如(在这样和那样的音乐文化中)少女、都市职业女性以及居住农场的德裔乡村祖母喜欢体验什么音乐?”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音乐家的传记或自传,这些个人体验音乐如何不同以及在他们生活中音乐扮演了什么角色,都使我们感兴趣。
有时,在群体和增加通常的文化活动中,音乐行为分层与社会的分层是相似的。例如,当非洲俾格米人歌唱时便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把各声部编排成一个复杂的、很好的整体。研究者洛马克斯指出,合作表演作为俾格米人的象征,他们强调在生活其他范围内的协作配合,就像日常的工作。
另一方面,音乐有时成为主要文化个性的衬托,特别是在节日期间,或者生活圈内的重要活动(仪式、婚礼、葬礼等)。当音乐在这些场合演奏时,在此文化附和的人们更为重要。事实上,许多音乐文化有指定的阶层音乐家,社会也承认他们的力量。甚至有时观望他们工作的魔力。音乐社会组织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地位和角色:在音乐文化中音乐创造者的声望,不同角色所指派的人。本书中的许多音乐状况都依据这些基本社会组织方面。
(三)音乐的曲库
曲库是预备表演的蓄存,一种音乐文化的曲库是我们认为的什么是“音乐本身”,它由六个基本部分组成:风格、体裁、文本作品、传递和身体动作。
1.风格。
风格包括联系音乐声音本身组成的各方面:音的各要素(音阶、调式、旋律、和声、调音体系),时间的各要素(节奏、拍子),音色的各要素(音质、乐器音色),声音的紧张度(响亮的和柔和的)等。所有这些都依据于音乐文化的美学。
总之,风格和美学创造一种属于群组自身可识别的声音,肯塔基东南部旧教的浸信会更喜欢他们自己的圣歌,而不喜欢邻友浸信会的圣歌,他们认为其他浸信会的歌是“没有他们自己的”。而对于肯塔基东南部以外许多人来讲,这些歌曲的声音都是同样的美妙。那它们是同样的吗?不是每一个群组的人都能识别自身音乐的。圈外人学习浸信会的音乐需要知道他们应在何处、何时认识不同教派浸信会的不同,才能指出歌词与音乐的不同。
2.体裁或类型。
体裁可视为曲目范式的构成,如像“歌曲”和文化的不同的分支(如摇篮曲、圣诞颂歌、婚礼歌曲等)或许多器乐和舞蹈类型的音乐(如捷格舞曲、苏格兰舞曲、华尔兹等),大多音乐文化都含有各种体裁,但它们的术语不全是与其他音乐文化的术语相符。在非洲尼日利亚民族约鲁巴中,有权力的国王、首领聘请赞歌手为他们唱歌,这种赞歌被称为犹里克。虽然我们可以用相近的英语名称去称呼它们(圣赞歌),但在当今欧洲或美洲中没有相等的体裁存在。
3.文本或内容。
一首歌的词是作为它的内容而著称,任何带有词的歌曲是一种贯穿着两种非常不同的和深奥的人类交流的体系:语言的和音乐的。有词的歌曲是这两种体系的一种临时集合,出于方便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各自的存在。一方面,每一文本有它自己的历史,有时单个文本有几种不同相关的旋律;另一方面,单一的旋律可适合几个文本,在布鲁斯音乐中,文本与旋律形成各自独立,但又像歌手的愿望是对偶的。歌曲(语言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种可识别的,按他自己的方式情感地有力地结合成整体,任何人在国外突然听一首熟悉的家乡歌曲就能知道这种交流体系影响是如何有力量。
4.创作。(www.daowen.com)
音乐是如何进入一种音乐文化曲库的呢?音乐是由个体还是群体创作的呢?它是固定的还是在预定限制中变化的呢?或是在其中自发地即兴创造?即兴表演吸引着很多音乐人类学家,我们也不能预定它。《音乐世界》一书的第3、4、6章研究了非洲、美籍非洲人和南印度音乐的即兴表演,或许,在更深层次上,我们鼓励即兴表演,不是因为它所包含的技巧,而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是人性自由的例证。创作也与社会组织紧密相连。音乐文化具有一种特定的创作阶层,或者任何人都能创作音乐。创作联系着音乐的观念:某些音乐文化将音乐分为人作的歌,歌曲被界定为由神、动物、其他非人类的创作者到人的创作。
5.传承。
音乐如何被习得,又如何由一人传给另一人,由一代传给下一代?音乐文化是依赖于正规的教学吗?如像南印度是这样的吗?它必须要有一个正规的记谱法体系吗?它是正规教学过程的音乐理论体系吗?有多少音乐文化是正规地学习或者模仿?音乐通过时代在变化吗?如果变化,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
某些音乐文化传承通过师徒关系持续整个生涯,师傅成为家长,像教授音乐一样也教授价值观和伦理观,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实际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徒弟“献身”于他师傅所象征的音乐。在另一些音乐文化中,同有正规的教学,它鼓励音乐家从观察和聆听去学习,时间通常是数年,在这种情形下的音乐家庭中成长是极其有效的。当曲目传承主要通过示范、模仿和用记忆表演时,我们说音乐传承是以“口传传统”,比起那种联系确定的写作总谱的音乐,音乐口传传统在过去的时空中显示出更大的变易。
6.身体运动。
身体活动伴随着音乐的整个领域。演奏乐器,独奏或合奏都包含着创造声音的身体活动,但它也存在着由特定的文化产生的身体活动与音乐音响不可分离的状态。它就是音乐完全实在地引动着人们舞蹈,而身体活动是表演的最基本部分。如何附加身体动作?对于摇滚乐队的表演,不能没有他们音乐反应的身体运动,在运用这些运动方式上,听众知道他们的情感所在,如新浪潮摇滚乐队就是如此,乐队就像是电视节目的机动安排的想像。在每个文化的曲目中,音乐在一种或多种方式中都联系着身体活动。
(四)音乐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涉及实体、物质的“东西”——物质对象,它是可以看到、拿着和使用的,是一种文化产品。考察一种文化的各种工具和技术能告诉我们该群组的历史和生活方式,同样,研究音乐物质文化能有助于我们理解音乐文化。大多数音乐物质文化个体的“东西”是音乐的乐器,我们不能听到我们人类1870年以前的任何音乐表演的实际音响。当留声机发明前,我们所依据的音乐文化的重要信息没有了过去的音响和它们的发展。我们有两种证据:乐器的保存有它的完整性,如古代幼发拉底竖琴已有4500年的历史,乐器图画存在于艺术作品中。通过对乐器的研究,如在绘画、文档和其他资料中,我们能探究从近东到中国上千年以前的音乐的流动,或许多能显示出近东地区传播影响欧洲在交响乐队中大多数乐器发展的成果。
我们对当今音乐文化提出的问题是:谁制造出了乐器?它们是如何传布的?乐器制造者与音乐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当代人的音乐趣味和风格除旧时代人的音乐外,它是如何反映在乐器和它的演奏上的?
书面乐谱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学者们曾经界定民间音乐文化是人们口耳相传,而不是通过印刷的,但研究表明,口头与书写方式在欧洲和英国、美国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是相互影响的。印刷的乐谱限制着音乐的变化,因为它对任何歌曲的演唱都倾向一个标准,但在鼓励人们创作新的和不同的歌曲时又是矛盾的。……此外,当乐谱广为传播时,具有阅读乐谱的能力对音乐家和整个音乐文化带来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效果。
音乐物质文化更为重要的部分应该单列的是:电子媒体的冲击——收音机、录音机、录音盒带、迪斯科音响、电视和录像带,以及交互电脑的规则或节目形式来表述的音乐文化,按我们的要求去说去唱。这是“信息革命”的所有部分,是和19世纪工业革命一样重要的20世纪的现象,这些电子媒体不限于已经现代化的国家,它们已经影响到全球的音乐文化。[16]
国外与现在中国的音乐学院中音乐基础概念学习的维度有很大不同,它已经显示了一种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世界观。正如前面所言,它实现了音乐教育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将音乐以欧洲为中心转向了以太空时代的“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为中心。这也是音乐人类学家在世界范围内长期辛勤研究工作的结果,它为世界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1]管建华主编:《国际音乐教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2]Terese M.Volk.Music,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foundationsand principl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78.
[3]Terese M.Volk.Music,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foundationsand principl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80-81.
[4]同上书,pp.81-83.
[5]Terese M.Volk.Music,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foundations and principl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82.
[6]同上书,p.108.
[7]同上书,p.108.
[8]同上书,pp.108-109.
[9]Terese M.Volk.Music,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foundations and principl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203-204.
[10]同上书,p.109.
[11]管建华编译:《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12]管建华编译:《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8-220页。
[13]管建华编译:《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14]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8-79页。
[15]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1-82页。
[16]管建华著:《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1-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