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物联网技术:EPC的产生与发展

物联网技术:EPC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EPC系统的研发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为了配合EPC的推广,各国纷纷制订本国的EPC相关规范标准以及实施计划。此次会议统一了EPC产品电子代码和物联网的概念,协调了各方的关系,将EPC技术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为EPC在我国快速、有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联网技术:EPC的产生与发展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成立自动识别中心(Auto-IDCenter),致力于自动识别技术开发和研究。自动识别中心在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的支持下提出了电子产品代码(EPC)概念。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与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将全球统一标识编码体系植入EPC概念当中,从而使EPC纳入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世界著名研究性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瑞士圣加仑大学、我国复旦大学、韩国情报通信大学相继加入并参与EPC的研发工作。

1.EPC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目前,在全球共有1000多家终端用户和系统集成商进行EPC系统的研究和测试,它们一起合作,整合EPC系统的产品标识,建立EPC实施方案。EPC系统的研发可以说是如火如荼。

为了配合EPC的推广,各国纷纷制订本国的EPC相关规范标准以及实施计划。

美国物流与技术相关企业应用物联网的理念建立了EPC物联网的应用模型,大力开展EPC相关技术、标准、应用、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在EPC的相关知识产权和隐私安全问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EPC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EPC系统的应用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产品开发方面,针对EPC物联网的特点,美国许多大公司参加到其应用研究和试点中来,德州仪器(TI)、英特尔等美国集成电路厂商都在RFID领域投入巨资进行芯片开发。Symbol等已经研发出可以同时阅读条形码和RFID的扫描器。IBM、微软在积极开发支持RFID应用的软件和系统。美国著名信息服务公司VeriSign提供对象名解析服务(ONS)和软件方案。

在应用方面,沃尔玛、宝洁公司等做了大量试点工作,特别是沃尔玛在其配送中心开展了托盘、包装箱以及单品应用EPC标签测试,美国军方物资编码也采用EPC的编码体系,用于民用物资和军用物资的配套物流。

在标准方面,美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I)组织的标准工作组,解决了EPC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技术并完善标准技术规范的内容,并以最积极的态度研制符合EPC应用标准的产品。

欧洲作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物联网发展上也不甘落后,欧盟提供了500亿欧元用于物联网相关技术体系、公共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应用试点的研究,在第六框架(FP6)和第七框架(FP7)项目中重点加强物联网技术和标准的研究(欧盟框架计划是为加强欧盟国与国之间的科研合作而专门制订的,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具有研究水平高、设计领域广、投资力度大、参与国家多等特点),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制定了关键的技术标准,解决了物联网中识读率、准确性等许多关键问题。欧盟一直致力于EPC的研究,在为期三年的“BRIDGE”项目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技术研发、商业应用和推广活动,为EPC在欧洲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可实际操作的实施工具。

在标准方面,欧洲许多零售巨头如家乐福(Carrefour)、麦德龙(Metro)、乐购(Tesco)、阿霍德(Ahold)共同开展了EPC标准试点应用。特别是麦德龙建立的零售示范店—未来商店,向世人展示了全新物联网模式下的零售销售情景。英国、法国等国家也分别在机场分拣、集装箱海关通关等环节开展RFID应用的实验。

日本是最早开展物联网研究的国家之一。在其EPC系统国家发展战略中强调,要进行EPC系统研究,由经济产业省和总务省推广电子标签的普及,将标签价格降至3~5日元。同时,在该战略中也指出要建立EPC系统标准体系,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并与ISO和EPCglobal接轨;建立技术产业联盟;建立行业试点。日本政府已经资助了多期EPCglobal物流测试项目,并分别在从香港到东京、上海洛杉矶、东京到阿姆斯特丹的物流运作上验证了EPC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对推动EPC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案例。

在开放流通领域,韩国政府高度重视EPC网络相关技术的研发,设立了“IT839计划”,重点加强对EPC标签技术的研发,三星电子服装、物流领域开展了大量的EPC试点工作,韩国机场将大规模采用35万枚EPCGen2标签对行李进行追踪。(www.daowen.com)

2.EPC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物联网的发展状况,也非常重视物联网的基础研究。在国家物流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要开展物联网的前期研究。国家863项目设立了RFID专项,支持RFID这种物品与信息网络连接技术的研究;频率主管部门规划了我国的RFID应用频段,规范RFID的应用;中国高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物联网信息采集和网络交换等基础、支撑技术研究;产业部门积极引导,不少企业研发了自主产权的RFID标签芯片和产品。

我国对EPC的研究的起步比较晚,相关标准还处于规划阶段,产业链还比较薄弱,在技术上还处于劣势,相关技术人才还相对匮乏。但是,我国也有一些机构如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AIMChina)、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中国实验室等在EPC相关技术的研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EPC系统关键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1999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完成了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科研项目“新型射频识别技术研究”,制定了射频识别技术规范。2002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开始积极跟踪国际EPC的发展动态,2003年完成了“EPC产品电子代码”课题的研究,出版了包括国内第一本物联网专著《EPC与物联网》在内的大量书籍

2003年12月23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牵头,全国物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EPC联席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统一了EPC产品电子代码和物联网的概念,协调了各方的关系,将EPC技术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为EPC在我国快速、有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1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取得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唯一授权,2004年4月22日,EPCglobalChina在北京成立,其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统一注册、统一赋码和统一组织实施我国的EPC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及EPC标准化研究工作,保障了我国EPC事业整体的有效推进,保证了我国EPC的标准化和编码、管理方面的统一。

2006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和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业部、国信办、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相关部委的领导和专家到日本、韩国考察,实地了解国际上对EPC系统的研究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EPC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达成了共识。并在2006—2009年接连参与了EPCglobal物流试点项目和欧盟构建全球环境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BRIDGE)项目。

2007年开始,在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开展了“物品识别网络标准体系研究”,提出了多系统兼容的物品识别网络(物联网)架构及标准体系。承担了科技部863课题“RFID标准研究与制定”项目。

2011年9月EPCglobal在布鲁塞尔宣布了其运输与物流服务(TLS)行业应用工作组的RFID试点项目计划。该项目将前所未有地展示从中国发往美国货品在贸易伙伴和物流供应商间流动时的实时可见度。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EPC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广泛,我国EPC应用的市场环境还处于初期的培育阶段,但是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如海尔、唯冠科技等,已经在其生产和物流过程中试验应用EPC标签,并获得很好的收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