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识有很多种类,同时也很复杂,意识中与环境、资源及保护等有关的内容即是我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或称环境意识。它涉及人类对生存环境、自然资源种类及有限性的认识,以及人们的行为取向和社会心理。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认识到,目前全球生态系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及人为方面的危害,特别是中国的环境更是令人担忧,我们应该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要有高度的资源(空气、水、土地等)有价意识和资源再利用意识,保护和节省不可再生资源,做到物品循环利用,努力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十分丰富,生活富裕后的我们更应思量如何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净化人的心灵,为拥有洁净的家园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整个社会都应崇尚“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新道德观念,把善良、正义、勤俭、节约、朴素的生活方式扩大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努力做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享有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保证健康生活和持续发展的权利,人类所有成员都应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做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形成使破坏环境的行为和言论成为“过街老鼠”的良好社会风气。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www.daowen.com)
同学们应该建立一种基本的环境法制观念,对一些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做到心中有数。法律规定:每位公民都享有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诸如噪声、不洁净水、污染空气、受污染食品等侵害时,都可以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向当地有关部门投诉。同理,如果公民做了违反环保规定及法律的事,如食用了野生动物、捕杀了珍稀保护动物、破坏自然保护区景观等,也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即使是国有大型项目,同样要遵守法律,违法必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已于2004年9月施行,2004年底“环评风暴”中查处通报了30家未经环评就开工建设的违法项目,包括大型国有电站项目在内,这一行动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
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一个社会某种文化的形成需要人们长时间、大范围的努力。凡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态即可谓环境文化,它是人类新的文化运动,蕴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也是人们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环境文化的形成是精神和物质有机结合的典范。它促使人们返璞归真、亲近自然,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然而,一个社会环境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并克服自身缺点和人类行为的劣根性,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