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频考点六:德育模式

高频考点六:德育模式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最终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某些学校采取“全封闭,半军事化”的学生管理方式在客观上可以创造一个纯净的环境,但这是一种畸形的环境,限制了学生活动和交往范围,最终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高频考点六:德育模式

【复习指导】本考点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考生需理解四种模式的特点,准确识记对应的代表人物。

【实战演练】

1.【单选题】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价值澄清模式

2.【单选题】下列德育模式中,(  )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念,而应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使学生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A.社会模仿模式  B.认识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体谅模式

3.【判断题】德育模式中的认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即道德判断力。(  )

答案及解析

【高频考点一】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功能。德育的功能包括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故本题选D。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功能。德育的功能分为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其中,个体性功能包括生存性功能、发展性功能、享用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是指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故本题选C。

3.【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任务。德育的任务包括:(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选项D属于美育的任务。故本题选ABC。

4.【答案】正确

【解析】德育的意义体现在: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故本题正确。

【高频考点二】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包括:(1)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要求;(2)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所作的总的规定;(3)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等方面;(4)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C选项的表述有误。故本题选C。

2.【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内容。德育的内容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部分。C选项属于智育的内容。故本题选ABD。

3.【答案】错误

【解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样的德育内容,不仅仅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会有,而且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每一个年级都会出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上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在学习同一德育内容时,也要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故本题错误。

4.【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广义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题干说法过于片面,不能单一地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同。因此,题干表述是错误的。

【高频考点三】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故本题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即自我教育与教育的统一过程,学生矛盾是多样化的。故本题选B。

3.【答案】正确

【解析】“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故本题正确。

4.【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题干表述是错误的。

5.【参考答案】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6.【参考答案】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最终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有目的地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能加快个体品德发展的速度,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某些学校采取“全封闭,半军事化”的学生管理方式,限制了学生活动和交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率,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的品德的培养。(www.daowen.com)

(2)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抵制负面消极影响,将各种积极正面的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某些学校采取“全封闭,半军事化”的学生管理方式在客观上可以创造一个纯净的环境,但这是一种畸形的环境,限制了学生活动和交往范围,最终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高频考点四】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故本题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陶行知先生以“松树牡丹”为例,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如果不“因材施教”带来的问题,还肯定了“因材施教”的价值。故本题选C。

3.【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等。故本题选BCD。

4.【答案】正确

【解析】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也叫作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故本题正确。

【高频考点五】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一般来讲,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等。故本题选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题干描述属于环境陶冶。故本题选A。

3.【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途径。德育的途径包括:(1)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5)班主任工作;(6)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7)心理咨询。故本题选ABCD。

4.【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陶冶法的贯彻要求。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的贯彻要求包括:(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C选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属于锻炼法的要求。故本题选ABD。

5.【答案】正确

【解析】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分为:(1)语言文字说服,如讲解、报告、谈话、辩论、指导阅读等;(2)事实说服,如参观、访问、调查。故本题正确。

6.【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正确的。惩罚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或思想进行的否定评价,以帮助学生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及时终止或纠正自己的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题干表述是正确的。

7.【参考答案】

(1)根据上述案例中刘强同学的表现,在对他的教育中,应该贯彻以下德育原则:

第一,疏导原则。案例中,刘强不遵守学校纪律和班级上课秩序和纪律,还经常欺负同学,对于该行为,教师应该给予合理的疏导,通过以理服人,讲明道理,从提高该学生的道德认识入手,调动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向上。

第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案例中,针对刘强的不良行为,教师给予的仅仅是批评教育,效果不好。在教育中,应该注意运用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品德,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第三,因材施教原则。案例中,针对刘强的不良行为,教师应该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从该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第四,长善救失原则。案例中,刘强有自己的优势,体育成绩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每次运动会都能给班里争光。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善于运用这些有利的因素,发扬该学生的优势,避免其不良的因素,使学生健康发展。

(2)根据上述案例中刘强同学的表现,在对他的教育中,应该运用以下德育方法:

第一,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该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点。运用说服教育时要注意知识的趣味性,并且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第二,教师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法,可以以班级中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学生作为榜样,影响刘强同学,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第三,教师可以运用陶冶法,通过平时的有效的师生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潜移默化地培养刘强的良好品德。

第四,教师也可以运用实际锻炼法,通过开展与道德行为有关的体育竞赛活动,让刘强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验良好品德行为产生的积极情感。

第五,教师也可以运用品德评价法,通过表扬刘强的积极的道德行为,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

【高频考点六】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谅德育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故本题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价值澄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由拉斯、哈明等提出,该模式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点,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明智的抉择。该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价值选择。故本题选C。

3.【答案】正确

【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故本题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