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毒蛇:大部分蛇类都非常怕人,除非它们认为受到威胁,否则不会主动攻击人,碰到人类,它们多数会逃走。万一被蛇咬了,要学会判定是被毒蛇还无毒蛇咬伤,以便进一步紧急处理。
毒蛇具毒牙和毒腺。毒牙分管牙和沟牙。毒蛇的毒腺可分泌黏稠、呈弱酸性的浑浊液体,又称毒液。毒液的主要成分是65%~80%的水分、各种酶和蛋白质(蛇毒)。蛇毒内含有的毒素依其对动物的生理作用可分为神经性毒素、出血性毒素、凝血性毒素、溶血性毒素、细胞性毒素和抗凝血性毒素等多种。
被毒蛇咬伤的伤口,绝大多数情况下留有两个大而深的牙痕,由于毒牙之后还有预备牙以及咬人角度不同,有时可见到1, 3或4个牙痕。秦岭常见的毒蛇主要为蝮蛇(秦岭亚种和菜花铬铁头)。
被无毒蛇咬伤的伤口,局部留有4行均匀而细小的牙痕。伤口出血不多,且很快就会止血结痂,周围不出现肿胀,或仅有轻微红肿。
毒蛇一般不主动伤人,通常是在人进入毒蛇攻击的范围内,不小心踩、压到它时才会攻击。有时人们在捕捉毒蛇时,会因处理不当而受到毒蛇的伤害。我们野外实习所发生的蛇伤事件,均来自对已采集毒蛇的处理不当上,特别是将蛇放入或取出容器时。
外出作业时,应随身携带一些常用蛇药、吸毒器,实习队常备有绑扎用的布条、小刀、过氧化氢(双氧水)等急救用品,最好能备有蛋白水解酶、普鲁卡因、一次性注射器等组成的急救包,以便发生意外时及时处理。野外工作时要求穿长袖衣和长管裤,脚上穿高帮鞋或胶鞋、厚帆布护腿等。(www.daowen.com)
如果被毒蛇咬伤,尽量保持镇静,不要奔跑,放低伤口部位。迅速用绳带、手帕或将衣服撕成布条扎在伤口的近心端,阻止蛇毒向全身扩散。结扎时间不能过长,约15 min左右放松一次,间隔3 min后再扎起来,以免血液循环受阻,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同时用过氧化氢(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留在伤口表面的毒液,也可用清水或食盐水清洗。用清洁的小刀以“十”字状剥开伤口,使毒液流出或用吸毒器把毒液吸出,从伤口周围向伤口挤压排毒20~30 min。后按说明书在伤口外敷蛇药或口服蛇药。切忌用止血药止血。在野外采取上述急救措施后,还应送医院观察治疗。若条件许可,应想办法抓住该蛇,同时携带该蛇去医院,以利于采取相应的抗毒血清救治(抓蛇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2)蜂:秦岭地区的夏秋季节常常发生毒蜂蜇人中毒事件。袭击人类或动物的蜂类主要为蜜蜂、地蜂、胡蜂或马蜂,实习中要小心避免误触蜂巢。若遭遇蜂巢,切勿用树枝等拍打路边树丛,可绕路而行。避免使用芳香味的化妆品,该类化妆品易吸引蜜蜂类。若偶遇几只蜂在头顶盘旋,可不予理会,照常前行。万一被蜂蜇伤,看到螫针,可用镊子将螫针拔除,千万不要挤压毒囊,以免剩余毒液进入皮肤。被蜇后可用吸毒器吸出毒液,并用冷水浸透毛巾轻敷蜇伤处,减轻肿痛。严重蜇伤应尽快求医。若遇蜂群追袭,可原地坐下来不动,并用外衣包裹头颈部,蜷曲卧在地上,待蜂群散开后,再慢慢撤离。
(3)蚂蟥:蚂蟥又称蛭,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环节类吸血动物。其头部有吸盘,能分泌麻醉性物质和抗凝血因子,一旦附着在皮肤上,不易被感觉到。本地区常见的蚂蟥为旱蚂蟥。常栖息在溪边的杂草丛中,尤其在潮湿腐败的枯枝烂叶中较多。蚂蟥常用身体的一端附着在地面或枝叶上,另一端在空中摆动,用于感受路过的温血动物,当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经过时,它能迅速附着上身体。蚂蟥叮人吸血后容易引起感染。因此,在野外实习时,应穿长裤,并且把袜子套于裤管外,扎紧裤脚,以防蚂蟥接触皮肤。
万一被蚂蟥叮咬,或发现它正在吸血时,切勿惊恐,不可用手指强拉,以免将蚂蟥的鄂片和口器(吸盘)部分留在伤口内,造成久不愈合的溃疡。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手掌连续拍击周围的皮肤,使其受震动而掉落;也可用浓盐水、酒精、花露水等滴在它的身体上,或用火柴或打火机烧,蚂蟥即会放松而自行脱落。伤口处涂上红汞或紫药水,防止感染。若血流不止,可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
(4)危险植物:山区有些植物也会对人构成危害,如漆树可导致部分人过敏。有刺植物或竹茬可刺伤手脚,有些蘑菇或野果有毒,进食会中毒甚或致命。所以实习时应避免进入生长茂密的丛林中;最好戴上手套,用手抓植物时,仔细留意是否有钩刺;切勿用手接触漆树,万一接触漆树,引起皮肤过敏时,应服用抗过敏药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严重时应立即求医诊治。不能随便采摘不认识的蘑菇或野果食用,如果误食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求医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