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分值:约8分;答题字数:150字左右;答题时间:约6-7分钟
电视节目或栏目的考题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象类;一种是原因类。我们需要灵活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核心。
文化综艺属于综艺节目的一种新形态,是一种以文化为传播核心内容、以娱乐为传播方法的新型综艺节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家宝藏》《朗读者》等。(第1条踩分点,4分)
(1)内因(第2条踩分点,4分)
①形式(2分)
a.(创新环节设置)通过对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分板块化讲述,适应碎片化与个性化传播。
b.(主持和嘉宾角度)邀请明星作为文物守护人。
c.(舞美灯光设计)精美的舞美设计,用舞台剧的形式呈现文物的故事,增强了娱乐性。
②内容(2分)
a.(文化娱乐性)将文化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寓教于乐。
b.(人文精神)具有较强的人文情怀和气息,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
c.(民族精神)传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重塑民族认同感。
(2)外因:(第3条踩分点,2分)
①受众
受众对其他同质化节目的审美疲劳,使得他们可以从这些节目中获得新鲜感和知识。
②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融媒体所形成的线上线下传播,使其具有较强的渗透感,能够为大众所熟知。
③同行业
其他快节奏节目的普遍性和同质化,形成电视节目的“娱乐至死”,使得节目急需创新。
④政策
国家政策的引导。
(1)积极影响(第4条踩分点,1分)
①对内
促进电视节目形态的多样化,提高电视节目的内部竞争,形成良性的发展。
②对外
丰富了受众的娱乐生活,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娱乐选择,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
(2)消极影响(第5条踩分点,1分)
容易造成同类节目的同质化,过度消费受众的审美期待和 IP,容易形成审美疲劳。
(1)创作者
注重创新,杜绝同质化、雷同化;多学习、多借鉴比较成功的节目类型。
(2)投资者
不盲目,不跟风,理性支持和投资相关节目的发展。
(3)受众
提高辨识能力和个人素养,追求真善美的高质量综艺节目,抵制“三俗”节目。
(4)管理者
根据时代发展,及时出台相关条例政策进行管理管控。
例如:2019年你最喜欢哪一档电视节目,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我喜欢的是《向往的生活》(说明我喜欢哪个节目),该节目是一档叙事策略平淡、自然朴实、节奏缓慢无冲突的大型观察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简要介绍一下这档节目,2分)。
(1)内因
我是一位喜欢亲近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少年(可有可无)。
(2)外因(8分)
①节目有较好的特征
A.形式(2分,3个点)
a.(创新环节设置)干净的情节模式,仅观察表现拍摄主人公。
b.(主持和嘉宾角度)精简的人物设置,邀请明星作为观察生活的嘉宾。
c.(视听及后期制作)平和的视听形式,表现在节目的剪辑、非异化的时空设置,精心挑选的音乐,精美的后期特效。
B.内容(2分,2个点)
a.(人文精神)返璞归真的人文情怀,真实的情感表达,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
b.(民族精神)传播正向的价值观。
②受众(1分)
观众对其他同质化节目产生审美疲劳,他们可以从这档节目中获得新鲜感和知识。
③传播媒介(1分)
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融媒体形成的线上线下传播,促使节目具有较强的渗透感,能够为大众所熟知。
④同行业(1分)
其他快节奏节目的普遍性和同质化,形成电视节目的“娱乐至死”,节目模式急需创新。
1.慢综艺节目:《奇遇人生》《向往的生活》《妻子的浪漫旅行》《亲爱的客栈》等。
2.美食类节目:《风味人间》《人生一串》《锋味2018》等。
3.偶像养成类节目:《创造101》《偶像练习生》《中国好声音》等。
4.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一本好书》等。
5.表演类节目:《身临其境》《我就是演员》《歌手》《跨界歌王》等。
6.脱口秀/谈话类节目:《奇葩说》《吐槽大会》《圆桌派》《晓说》《十三邀》等。
7.其他:《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匠人》《幻乐之城》等。
范文1 从节目元素分析慢综艺节目成功的原因[1]
邓彩菊
摘要:
目前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大都属于“快综艺”,从2013年首播的《爸爸去哪儿》到后来热播的《奔跑吧,兄弟》等节目,都把焦点放在展现明星的隐私、紧张的竞技和密集的笑点上,对感官刺激的追求导致节目充斥着浮躁之风。三年后,《向往的生活》这样一档慢综艺节目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一条路,收视率保持领先。本文以此为契机,从三大节目元素入手对《向往的生活》进行研究,深入探索以它为代表的慢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原因,以期给其他节目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慢综艺;《向往的生活》
当下,竞技类真人秀节目在综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受众对游戏的残酷刺激产生了审美疲劳之际,《向往的生活》这样一档慢综艺节目进入荧屏,如一股清流闯入人们的心田。《向往的生活》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生活服务纪实节目,记录何炅、黄磊、刘宪华三人在城郊蘑菇屋里的田园生活。节目一改大多数综艺节目以“快消”形式满足受众的创作理念,把重心放在回归生活上,用一种舒缓的节奏展现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纯粹的人物关系。节目自播出以来,收视一路飘红,并且微博主题阅读量超过17亿,讨论量达到132万。作为一档优秀的新兴综艺节目,它有许多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地方。下面从节目的角色元素、细节元素和文化元素三方面来探索慢综艺节目的成功之处。
一、角色元素——参与者
1.主持人的代表性
《向往的生活》中,三位主持人都是观众较为熟悉的明星,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具有代表性。三位主持人完全符合“三口之家”式的中国传统家庭人物设定,从各自担任的工作上就能看出明确的角色定位:作为“严父”的黄磊每日围在灶台旁负责吃食;作为“慈母”的何炅支撑起日常生活与待人接物;“熊孩子”刘宪华负责调皮捣蛋,制造笑点。从这个方面看,三位主持人的交流互动呈现了中国传统一家三口的生活形态——为简单的柴米油盐劳动,贴近大众生活经历,满足大多数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三种不同的人设代表不同的符号:黄磊和何炅作为内地明星,深谙中国本土的人情世故,是典型的中国符号;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刘宪华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代表的是西方符号。不同文化在节目中的融合与碰撞同样是一大看点。
2.节目嘉宾
每一期节目都有流动嘉宾加入,作为蘑菇屋的一日客人,他们褪去明星的光环,完成多年不做甚至从未做过的农活,制造出来的反差效果不仅为节目增添了亮点,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祛魅化的要求,而且也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节目邀请的嘉宾覆盖各年龄层受众群,“六零”到“九零”年代的嘉宾均有参与,特色各异,表现力十足,这也是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比如在第12期中白百何的加入,与大华欢乐互动,蘑菇屋笑声不断,温情满满。该期节目收获了716条网媒关注度、近18.9万条微博提及量和4.4亿余次视频点击量。
3.动物加盟
动物的加盟给蘑菇屋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只狗、两只羊、三只小鸡的家庭成员设定,不仅还原了农村生活的全貌,使农村生活显得更为真实,而且制造了除单纯的人物交流外的互动接触,带来喜剧效果。尤其是节目后期,面对不能说话的动物,用添加花字充当旁白,如被狗追后的母鸡表示鸡年本命年难过等,用这些花字不仅表现了动物的内心,赋予它们拟人的性格,而且突出了节目的生趣活泼。
二、细节元素——现场记录
《向往的生活》无任务的节目模式表现在由现场记录的细节体现“真”的本质。节目选择了一条和传统综艺制作逆向而行的思路,用纪录片的超长“待机”和纪实的手法还原本性,关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记录嘉宾对待事物时所体现的态度,从而表现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节目将生活本身作为展示内容,让参与者没有压迫感,呈现完全放松的状态。我们可以在节目中看到嘉宾喝醉后红着双眼拉家常、醒来时睡眼惺忪的样子,节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习性,依靠细节感染观众,让观众不仅了解到他们更真实的样子,同时避免了节目有台词、脚本的嫌疑。
三、文化元素——人文情怀
据《2016年职场人生活状态调查报告》显示,随着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十年间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然而,其中有近40.4%的人希望远离喧嚣,从城市搬到农村。节目组以此为切入口,力求呈现自然的生活环境、纯粹的人物关系,迎合观众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作为关注受众内心感受的慢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表现的就是家长里短、待人接物、一日三餐、下地劳作,讲究的是最为日常和放松的生活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悟和情怀。根据嘉宾各自在节目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从中提炼出不同主题,将日常生活中体现的道理上升到具有人生指导意义的层面,在贴近现实的同时,让受众产生代入感和共鸣。如第5期“同桌的你”讲述了同学之间美好的回忆,嘉宾海清怀念当年黄老师的教导等。此外,节目中还配上了“生活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不断坚持才会看到希望”等暖心文字。这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绪升华是声音符号所表达不了的,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为节目注入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内涵。
四、结语
在当下快综艺大受欢迎的情况下,湖南卫视敢于挑战、首开国内慢综艺先河就已经值得称赞。或许还没有出现更多的惊喜和创新,但敢于迈出第一步就已经是成功。《向往的生活》在角色元素、细节元素和文化元素三个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尤其在文化元素方面独树一帜,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受浓厚的人文情怀。在当前慢综艺节目的探索阶段,能够将生活本身当作节目体现了创作理念的前瞻性。相信随着竞技性“快综艺”带来的审美疲劳,放松自然的“慢综艺”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范文2 电视文化类节目特征分析[2]
李霞
电视文化类节目指的是能够明确表达一定文化信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大众审美品位与思想水平为主要宗旨和功能,具有深刻内涵和品位的电视节目。电视文化类节目采取演讲、竞技、访谈、诵读等多元化形式,诉之观众的理性认知、情感需求,从内核到形式直指人心,强调节目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感染性,对荧屏生态以及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发轫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生产与传播尚未进入栏目规模化发展阶段,节目类型特征还不成熟。90年代末期,电视文化类节目又经历了数次断层式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年初,一系列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以“慢”的姿态如一股“清流”般静淌在观众的心田。《见字如面》《朗读者》《儿行千里》《阅读·阅美》等作为“现象级”电视文化类节目,成为当下娱乐化、碎片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渴求优质精神文化的生动注脚。本文拟对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演变特征进行探析。(www.daowen.com)
一、文本框架:从“精英气质”走向“大众审美”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艺术家迫切希望将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观念通过诸种文化形式向各个社会领域进行广泛传播。由精英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合力形成的社会主流文化意识作用于电视媒体,使电视文化类节目得以蓬勃发展。如198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采用章回小说体结构形式,配上虹云、陈铎两位老艺术家精彩演绎的解说词,展示长江两岸的旖旎风光,诉尽长江传奇故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被印上了显著的精英文化气质。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化发展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相继发生,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思潮逐渐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精英文化受到极大冲击。这个时期,电视文化类节目在精英气质与大众审美之间寻求平衡点。如1998年创办的科普类节目《走进科学》,将科教知识的专业性与大众化相融合;2000年开播的益智类综艺节目《开心辞典》,节目面向大众,提供广泛的参与空间,强调节目与观众的互动。这类节目不再游离于大众之外,而是努力放下身段,尊重观众兴趣,创新娱乐化、竞技化的节目形式,改变了过去严肃呆板的节目语态。
21世纪以来,媒介格局深度调整,电视节目竞争加剧,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大众意识越发坚定,涌现出一批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策划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以2001年科技频道创办的《百家讲坛》为转折点,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具体体现为:节目数量急剧增加,节目形态日益丰富多元,并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而后兴起了一大批诸如《子午书简》《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承者》等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强调雅俗共赏,注重传播互动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荧屏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制效机制:从“诉诸理性”走向“诉诸情感”
在传播学理论中,“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是两种差异明显的说服性传播技巧,“前者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与逻辑达到说服目的;后者通过营造某种氛围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效果”。理性传播看重受众的逻辑思维方式,而情感传播则更加注重个体心理取向。
电视文化类节目形成之初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更多依赖于观众的理性认识与理性思维。如《百家讲坛》节目中,专家学者用讲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观众需要调动逻辑思维能力思辨问题。又如《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益智类文化节目,考验选手对汉字书写、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明显注重观众的理性思维。即使为了易于观众理解,某些电视文化类节目会运用到图片、音乐等声画手段并融入情感因素,单线条式的科普也更为倚重专家的传知解惑。
电视是一种以线性叙事为特征的传播媒介,转瞬即逝的特点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很难对文化信息形成记忆,具有理性色彩的知识性、思想性节目内容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如何在文化节目的诉求、电视传播的特质与大众心理取向之间寻求平衡点,依旧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命题。“情感”是一切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物的情感与生命共同诞生。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强调,在进行演说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调动听众的情感,要善于分辨听众的各种感情,掌握这些不同感情产生的原因和激发这些感情的方法。“当听众的情感被演说打动的时候,演说者可以利用听众的心理来产生说服的效力。”学者郭景萍认为:“从情感的指向看,后现代社会人的情感对象则呈现出多元化取向。”在以主张压抑、虚拟情感为特征的“后情感社会”中,对审美、本真、纯粹情感的追求显得难能可贵。
情感叙事是电视节目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观众观看节目时往往不受理性的制约,不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展开,而是遵从自身情感体验线索展开。诸如《见字如面》《朗读者》让“书信”这一具有怀旧意义的媒介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单“书信”这一文化符号就足以唤醒观众的情感力量。一封封信记录着特定年代的世事变迁,承载着执笔者沉甸甸的思悟与深情,让观众见证了特定年代人们的感情与思想,实现自身情感与历史人物情感的融合共通。《朗读者》以共时态的“一个人一段文”为切入点,通过现代人自我敞开心扉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见字如面》以历时态的“用书信打开历史”为切入点,在具有怀旧情结的过客与历史之间搭建情感桥梁,不管是从副题还是标题,都能读出故事的情感话语结构和情感流动节奏。信件本身就映衬着历时性语境变迁中的故事与情感,演员以恰如其分的展演方式塑造情景,驱使观众融情于景,达到情感共融的目的。节目仿真性的场景化布置与诵读主体塑造的情景交互叙事表意,使观众在对信件话语文本认知与嘉宾直观的内容演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表现手法:从“单向度”展演走向“场景化”叙事
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形成初期,主要表现为电视文学节目与文化专题节目两种形态。前者主要运用电视艺术的表现手段,将文学作品搬上电视荧屏,使之具有浓郁的文学氛围,给观众以文学审美情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电视小说《孔乙己》《雾失楼台》、电视诗歌《古诗三首》《海的向往》等;后者以文化专题片形式展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对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进行画面构筑的过程中文化寻根,融入哲理思考,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品位,较为出名的作品有《江南》《望长城》等。但过去这些节目大多是以单线条式讲述或展演的方式进行传播。《百家讲坛》以单纯的“讲”为主要形式向公众普及百科知识,背离以图像传播和视觉冲击见长的电视传播特征,陷入举步维艰的发展状态,最终不得不放弃学者授课的单向模式,采用电视媒介特有的视听手段讲述故事,将讲故事与理性分析相结合,以生动的故事吸引观众。
故事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人类对故事有着天然的认同心理。《朗读者》《见字如面》以书信、朗读、画面,构建与观众对话的桥梁,让观众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激活个人记忆,每封信都像是在还原一个真实场景,诵读者以精彩的声音与面部表情演绎着年代往事,使得信物中所描述的社会风气、人文情怀仿佛触手可及,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场景化”时空的塑造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强化观众对社会历史文化记忆的认同。
四、文化是电视文化类节目之魂
近年来,一批深具人文情怀、精神品质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以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和人文理念为创作核心,通过构筑颇具诗情画意的场景,演绎具有象征性的文化行为,在传承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愈加坚定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彰显电视媒体的“文化担当”。“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相反,文化记忆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文化主体性的消亡。”
但我们也要警惕,节目在对“文化记忆”进行重塑、对“情感共同体”进行建构的同时,出于不断流行化的文化符号生产,出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结构、丰厚情感的疏离和平面化、浅薄化的理解。消费主义和市场经济原则不断侵蚀着“文化”的本真与至善,一些电视文化类节目已经显现出具有消费色彩的后现代文化景观,与“文化工业”的商业逻辑不谋而合,造成电视文化类节目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精英文化逻辑之间形成悖论。电视文化类节目可以借助诸种形式吸引观众,但应避免因过度消费而丧失其自身得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意识。
“文化”是电视文化类节目之本。电视文化类节目一方面要借助多元表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大众,另一方面亦要时刻警惕资本和商业力量可能对其构成过度干预。如是,“文化寻根”与“节目远行”才可兼得。
范文3 《创造101》给我国新媒体环境下娱乐产业的启示[3]
李泽宽 奚杰
2018年6月23日,历时三个多月的《创造101》终于落下了帷幕。这档由腾讯视频打造的全新定义中国女团标准的网络综艺节目,在总决赛结束不到12小时的时间里就获得了超过1.6 亿的播放量,并成为当天微博热搜榜第一名。《创造101》无疑是2018年上半年最火爆的节目之一,其中一些选手的名字早已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流量担当。
作为依托新媒体技术孕育而生的一档网络综艺节目,《创造101》代表了我国娱乐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深深地抓住了新一代用户的认知与喜好,并与其产生共鸣;它引领出一种新的模式,将节目内容的制定标准完完全全地交给最广大的观众;它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节目各个环节中都与用户产生互动。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创造101》通过媒介的转变引发了一场全民的狂欢。
一、《创造101》走红原因分析
1.网络综艺的异军突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传统电视节目日渐式微,越来越多的网络视频栏目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从《奇葩说》到《吐槽大会》,再到火爆的《创造101》,网络综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较于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网络综艺以互联网生态为导向的传播机制、内容制定,都更符合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兴趣标准。网络综艺以互联网原生代作为核心用户群体,基于90后、00后的兴趣、习惯和需求等对节目进行生产和传播,因此比传统的电视节目更显年轻化,更具话题性。游戏文化、宅文化、丧文化等在年轻群体中流行的亚文化,常常是网络综艺的创意灵感来源,因而网络综艺能在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群体的当下获得巨大的传播效应。
《创造101》就选取了宅文化中的女团作为节目的主要特色,节目宗旨为打造中国最强女团,全新定义女团的含义。女团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种偶像形式,也是经过验证的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2012年7月,作为日本第一女团的AKB48宣布在中国成立分团SNH48,SNH48通过线下剧场表演、粉丝握手券、总选投票等一系列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粉丝互动,迅速在中国拓展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在女团这种养成模式下,粉丝很容易表现出极强的沉浸感和消费力。在2017年总选中,SNH48的粉丝投票总数超过330万,实现上亿元的营收。
而《创造101》将网络综艺与女团结合在一起,通过新媒体技术,更是让这种“养成模式”体现到极致,让用户和女团成员的互动更加密切。在腾讯视频上,用户可以免费观看最新的比赛视频,在观看过程中可以随时发弹幕或者支持喜爱的选手。而且用户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某一位选手,则可以通过充值成为腾讯视频会员来获取更多的选手状态。在这里,选手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训练全都被记录了下来,作为选手粉丝的用户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视频,见证选手们的成长。《创造101》更是在多个新媒体平台设有“101点赞通道”,有微博这样的大流量平台,也有小红书App这样新兴的爆款App。《创造101》通过网络综艺的形式,完成了传统女团养成模式从线下到与线上的延伸,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媒介资源,因而成为2018 年上半年火爆的流量IP。
2.以用户为核心,顺应消费者市场
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中,消费者市场指生产者多于消费者,生产者定价受到限制,不得不顺应于消费者的需求。
而在当前的娱乐产业中,生产者多于消费者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超级女声》曾作为选秀节目的经典,一直以一年一届的速度延续着,但最近一届 《超级女声2016》却鲜有人关注。当同质化的节目越来越多,如何改变与转型成为娱乐产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娱乐产业的偶像产业链中,节目只有以用户为核心才能占据市场。从《偶像练习生》到《创造101》,养成系偶像的商业模式牢牢抓住了当前用户的痛点,它在偶像和用户之间形成拟态关系,以满足用户对于亲密关系的期待,同时使用户在偶像身上看见自身的影子,以满足用户的自我期待。在《创造101》中,我们就能明显地看到节目制作组对于这种用户心理的把握,典型例子就是“村花”杨超越的大热。
《创造101》甚至将决定节目内容的权力完全交到了用户手上,由用户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选手去留,决定选手表演,决定选手的代言和广告。在互联网上掀起热潮的王菊粉丝,就是通过投票的方式,让王菊拿下了一个地铁的代言。《创造101》总导演孙莉认为,当下的年轻人拥有独立的审美和判断,将制定标准的权力交给观众,最终选出来的女团人选,虽然不一定是导师喜欢的,也可能不是腾讯视频想要的,但一定是最能抓住观众心理的,也一定是最符合消费者市场、最具有流量担当的。
二、《创造101》新媒体传播特点
1.粉丝效应、二次创作带来巨大的流量裂变
粉丝文化是依附于大众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指个体或群体出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某个对象的崇拜、追捧心理而造成的文化消费,并因此发生对该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播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粉丝经济就是在粉丝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消费行为。在《创造101》中,粉丝效应得到极大的体现,在王菊其人其名的现象级传播中,最为显眼的就是关于王菊的二次创作现象。
粉丝们对王菊所进行的二次创作,主要集中体现在各种表情包上。表情包是现代社交网络亚文化的一种,也是在年轻人中特别重要的流行文化。王菊铺天盖地的表情包,神态到位,动作浮夸,完美契合社交网络广泛受众的口味。基于这些表情包,很多不关注《创造 101》的人都被王菊这一人物所吸引,为了跟随这一网络热点,也自发地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进行二次传播,因而为《创造 101》创造了广泛的传播矩阵,带来裂变式的流量。这些流量通过短视频、文案、图片和表情包等新兴的社交媒体元素,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社群和 QQ 群等社交媒体上如病毒般蔓延。以王菊为主要对象的“菊外人”“地狱空荡荡,王菊在土创”“逆风翻盘,向菊而生”“菊安思危”“物以类菊”“菊手之劳”等文案和段子攻占了朋友圈和社群,这样的免费流量,这样喷薄的流量裂变,是很多传统娱乐产业望尘莫及的。这也开创了一种艺人营销宣传的新典范,那就是依靠明星独特个人魅力的社会化媒体裂变营销,如给艺人做表情包、建立人设、做深度专访等。
2.用户社交媒体的整合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曾经被认为是“被动”的受众现在占据着主动性,他们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这些多元化的传播者自发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对节目内容进行整合传播。而移动化的电子媒介的普及,让参与变得触手可及。点赞、投票、弹幕、打榜、超级话题和转发等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方式,使用户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传播任务。节目本身也依托于这种矩阵式、社会化和小屏化的媒体平台渐渐进行造势。
节目在庞大的用户群体的自发推广下,迅速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刷屏,在节目席卷社交网络后,许多路人也不由自主地参与进来,最终形成一场大型的集体网络狂欢。而在大量同质化的信息的包围下,完全不关注《创造101》的那些人陷入了沉默的螺旋,为了参与的仪式感,最终选择加入了社交媒体的病毒式蔓延。
《创造 101》中王菊的爆火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实例,不仅刷爆了社交网络,而且让这个综艺节目点击量猛增,实现了多方利益的共赢。粉丝们为此欣喜若狂,自媒体人也有了可以追逐的热点,节目制作方因此省掉了很多宣发费用,而王菊本人也收获了大量粉丝和人气。
三、对我国新媒体环境下娱乐产业的启示
1.注重种子用户的发掘
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个好产品的推广必须要有一批种子用户。种子用户不同于传播目标明确的目标用户,他们会大胆并热衷于尝试新产品、新观念,能理解产品的各项缺陷和不完美,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新产品。种子用户的裂变,就是娱乐产品流量的裂变,这种裂变足以让一款产品火爆某一个圈层。在王菊爆火的这个案例中,种子用户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其他圈子,而后裂变到全网。因为王菊之前做过模特经纪,经常混欧美圈,喜欢看美剧,所以她的很多思想和言论比较大胆自由,崇尚独立、怀疑、反叛,这样的精神特质很受某些圈子的粉丝喜欢。虽然王菊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在《创造101》中,只有王菊是这部分人坚持看下去的理由。
2.注重差异化产品定位
《创造101》中有101个女生,如何通过才华征服观众是她们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创造101》所呈现出来的女团标准是多元的、包容的,囊括如今年轻人所有的审美取向。这种多元且真实的审美现象,是这个时代年轻人心理最直观的呈现。多元化、差异化是节目的核心特征,可以看到,《创造101》中最受欢迎的女孩们,几乎都能被贴上差异化的标签。
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个成功的产品会在短时间内被竞争对手大量复制,同质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只有差异化地去抢占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3.注重媒体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
《创造101》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精心设置的节目形式,更有赖于完整的产业链的运作模式。传统的媒介产业链的主体只有节目制作商、节目传播商及产品消费者,但《创造 101》的产业链中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增加了许多新的产业链主体,这些主体都从这场文化盛宴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在《创造 101》重要的选手人气榜中,不仅有官方的腾讯视频点赞渠道,更有微博、小红书、OPPO等点赞渠道。让更多的平台与广告主参与进来,保证了节目的广泛传播。同时,《创造 101》重视与自身品牌相关的消费品的开发,不仅仅局限于录影带、唱片、宣传册等产品,更延伸到包括电影、玩具、礼品、图书、杂志和游戏等在内的很多文化产品。
四、结语
《创造101》无疑是2018年上半年最火爆的综艺节目之一,在百度搜索指数、新浪搜索指数中一直位于前列。腾讯视频平台数据显示,节目上线7期,正片播放量已超过31.3亿,微博话题讨论量超过5106万,阅读量超过70.4亿。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下,《创造101》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娱乐产业产品,一条强大的传播链条在其中生产和巩固:影像呈现、点赞参与、弹幕和社区互动、社交媒体发酵。正是得益于这种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形态,《创造101》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打造出一场轰动全国的视听盛宴。
范文4 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特征及优势初探[4]
王国煜
【摘要】现代社会的传播模式逐渐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发展和转变,传统的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就在这股“全民冲浪”的狂潮下,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开始抢占先机,为了扩大市场、迎合网络受众、增加点播量,视频网站走上了以自制节目为核心竞争力的全新运营模式。在一批优秀自制节目的带领下,视频网站自制节目正在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发展。
一、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主要特点
1.氛围轻松幽默
视频网站自制节目取材于互联网,发源于互联网,无论是节目的整体风格还是主持人的主持特点,都洋溢着一种幽默的氛围,并且节目内容大多与互联网的流行热点相关。比如爱奇艺出品的辩论类节目《奇葩说》,该节目在片头就以调侃的方式打出“四十岁以上的人在年轻人旁边观看”的口号,将节目的目标受众准确直白地定位为当代大学生、年轻白领等年轻群体,而关于节目的定位也很准确,就是幽默、夸张、搞笑。每一期的辩题都很贴近现代社会生活,奇葩辩手们不仅有风格迥异的装扮,还有不同类型的人物设定。
2.聚焦青年热点话题
在这个视频节目喧嚣化、同质化严重的网络媒体时代,能使节目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关键点就是“内容为王道”。《奇葩说》每期的辩题都是知乎、新浪等各大社交媒体的网友投票选出的最具争议、最具热点并且十分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及心理的辩题,看似轻松的辩题,其实都是在尽可能地还原当代年轻人的内心价值观。
3.强交互环节设计
传统的综艺节目虽然尽力地拓展与受众互动的渠道,从以前的发短信、打热线电话到现在这个网络时代的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平台、各大节目客户端等,互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由于技术或相关制度的限制,相较于视频网站自制节目,传统媒体综艺节目的局限性还是很大,不论从互动的数量还是程度上,都无法与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相比。
视频网站自制节目运用多种方式及配合使用网络大数据,使受众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体验。
4.节目推广创新性
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较,视频网站在创新节目推广渠道这一方面做得更加完善。早在传统媒体还没有意识到即时通讯软件和网络社交媒体对网站自制节目的推广具有很强的推动性时,视频网站就已经将这种模式深入每一个网民的世界里。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推广营销上至各大搜索引擎,下至各种社交软件,手机端和 PC 端同时进行推送提醒,此外它们还将社交网站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作为重要的推广渠道,因为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软件的用户与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用户具有很大的重合性。所以说,视频网站对互联网用户的研究更为透彻,在进行推广创新时,也更加敢于做“吃螃蟹的第一个人”,十分具有创新精神。换句话说,利用这种精神抓住用户,节目就离成功不远了。
5.从“台网联动”到“纯网综艺”
湖南卫视曾携手搜狐视频推出了一档升级版的台网联动的节目 《向上吧!少年》,并且实现了该节目和湖南卫视的王牌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深度打通,创造了全新的“台网联动模式”。《向上吧!少年》的成功,成为视频网站自制节目从“纯网”到“台网联动”的里程碑。“台网联动”在当时被认为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双赢模式,然而现在,曾经鼓吹“台网联动”的视频网站爱奇艺却创作了一档新的视频网站自制节目《奇葩说》,反其道而行之,把《奇葩说》定位为一档“纯网综艺”。“纯网综艺”最大的特点就是节目表达方式直白,尺度较大,不教育不总结,从受众出发,为广告商量身定制,所以说“纯网综艺”就是针对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广大受众的特点,用互联网思维制作的互联网节目。《奇葩说》在一小时里就用了 5000 多个镜头,这种节奏对于传统媒体的受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在互联网上,网友可以根据节目内容实时发送各种弹幕吐槽或者赞赏,也使得节目受众能很好地抓住每一个看点,实现节目效果的最大化。而且,传统电视媒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导向性,针对互联网受众制作的节目如果放在电视上播出,因其言辞犀利程度与对尺度的拿捏不一定能通过审核播出,即使播出,节目效果也会降低不少。因此,“纯网综艺”的包容性更强,更加适合当代快节奏的网络发展以及年轻受众的需求。
二、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优势
1.创新节目模式
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发展日新月异,同时种类繁多,主要有户外真人秀、脱口秀、明星访谈,等等。在 2016年,由优酷土豆出品的大型语言类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火星情报局》旨在纵容一切新奇有趣的发现,每一期节目邀请明星嘉宾作为特工来提出自己的发现,并由现场观众表决是否通过,通过的提案将被立法,由火星人遵守,并且节目的最后还会选出一位优秀特工给予奖励。该节目模式新颖,是之前国内从未见过的模式,不管是人物的设定还是节目的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再加上金牌主持人汪涵的坐镇,一经播出便引发了一阵收视狂潮,热议度居高不下。
2.受众规模不断壮大
根据权威研究表明,传统媒体正在逐渐走向衰退的下坡路,网络新兴媒体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日益增多的互联网用户的收视需求,尤其是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情况下,每日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节目的受众已经大大减少。无论是以个人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受众使用视频网站观看节目的时间越来越长,购买的电视机被搁置的现状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大都会选择通过移动PC端或者手机端观看节目,这样更加方便快捷。
3.收视行为自在自主
由于目前4G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发达,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地观看自己喜欢的网络自制节目,而这一点恰恰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各大视频网站借助这一优势,稳定了一大批用户。视频网站自制节目让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满足观看需求。用户利用碎片时间观看完节目后,如果喜欢该节目,就会在界面上点击订阅,关注节目动态,并在搜索引擎上查找最新一期的节目内容,视频网站也会向用户推送节目的更新提醒以及重要动态,长此以往,受众对节目的黏度和支持度都将得到提升。
扩展阅读
1.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项仲平.电视节目策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张凤铸,等.影视艺术新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4.黄会林,等.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吴冰沁.新兴贵族:中国电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6.何丹主.电视文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7.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8.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何煜,刘如文.电视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0.黄辉.通晓电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1.徐舫舟,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2.白小易.新编电视学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李海明,郝朴宁.中外电视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魏珑.电视编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5.蔡尚伟.电视专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6.张福起,吴广善.影视基础知识高考教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