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分值:约8分;答题字数:130字左右,答题时间:7-8分钟
这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目,基本上是考查考生对这首诗其中一句的理解或感悟。虽然这道题目看似很随意、很简单,但是我们只要看分值,便可以知道其重要性,所以这道题应好好准备和作答。其基本答题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解释说明这句话的意思;阐述说明诗人的情感及意图;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古诗词,我们打破古诗词的年代界限,从主题或形式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送别诗、怀古咏史诗、边塞(战争)诗、思乡(思亲)诗、干谒(赠予)诗、田园山水诗、咏物(写景)诗、说理诗等。下面一一举例说明。
1.送别的原因:谋生、赴考、出使、贬谪、乡旅、征戎、归隐等。
2.送别的方式:折柳、饮酒、唱歌、赠诗等。
3.送别双方的关系:亲人、情人、同僚、友人、途中过客等。
4.送别时间:暮春、深秋(寒雨、寒蝉)、清晨、傍晚等。
5.送别场景与环境:长短亭、渡口、南浦、明月、夕阳、杨柳/絮、酒肆等。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9.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结合作者背景以及和友人的关系谈。(可选)
2.这句话描写了“……”的画面或场景。
3.这句话运用了“借景抒情/衬托/反衬/用典”的表现手法或通过“……”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与“……”的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4.个人感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答:1.作者王维与好友元二原本都居住在渭城,如今元二需要前往安西都护府,两人分别后难以相见,因此临别之际,王维写了这首诗。
2.这句话描写了作者与友人临别之际,喝了一杯又一杯酒,不想分别却无可奈何的场景。作者劝友人最后再喝一杯酒吧,因为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像我这样的挚友了。
3.该句通过“酒”这个意象,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4.作者与友人感情真挚,情意深长,感动人心。
1.结构:临古地(描其景)、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等。
2.意象:具体的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乌江、赤壁、汴河、台城、武侯祠等。
1.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主题·石头城》)
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8.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1.作者抵达/途经“……”,看到“……”的景象。
作者讲述了“……”的经历。
2.作者运用了“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的手法。
3.作者(委婉含蓄地)感慨了“盛衰无常/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国运衰微”;
抒发了“爱国”的情怀和决心/“报国”的壮志和追求;
揭露了“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的现象。
4.诗句体现了“雄浑壮阔/含蓄沉郁”的风格。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1.作者谪居成都时,在武侯祠看到了“声色虽美但十分凄凉”的景象,想到了当年“诸葛亮统一大业未成而身死”的悲惨遭遇,忍不住为他的经历感到深切痛惜和感慨。
2.作者运用了“吊古伤今”的手法,借诸葛亮的事迹表现自己的遭遇。
3.该句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报国”的壮志和追求。
4.这句诗含蓄沉郁,符合杜甫一贯“沉郁顿挫”的诗句风格。
意象:投笔、旌旗、狼烟、孤烟、请缨、楼兰、长城、柳营(军营)、羌笛、琵琶、胡琴、玉门关、阳关、大漠、落日、凉州等。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5.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8.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
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1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1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15.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6.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乙亥岁二首其一》)
1.作者因为“……”而出征,所以感到“……”。(可选)
2.作者描绘了“……”的塞外风景/情景,体现了塞外生活的萧瑟/寂寥/愁苦/艰难。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4.诗句抒发了“思乡之苦”;
感慨了“战争的惨烈”/“塞外生活的艰苦”;
讽刺了“统治者昏庸奢淫”的现象;
抒发了对“战士”的同情,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表达了“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答:1.唐玄宗期间,西北边疆战事频繁,作者胸怀建功立业的志向,在西北边塞前后生活了六年。
2.在该句诗中,作者描绘了“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丝织帐幕,狐皮大衣和丝绸被子都抵挡不住天气的寒冷。将军和都护的弓都冻得拉不开,铠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体现了塞外生活的艰难。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心境。
4.通过这句诗,作者感慨了“塞外生活”的艰苦,为下文送友人“归京”的复杂心境做了铺垫。
意象:月亮、鸿雁、红豆、莼羹鲈脍、双鲤、捣衣、船、明月楼、茱萸、黄花等。
2.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0.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梦江南》)
11.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2.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作者当时处于“……”的环境,感到“……”。(可选)
2.作者描绘了“……”的场景。
3.作者通过“……”意象,表达了“羁旅之愁,思乡之苦”/“对亲人的牵挂”。
4.个人感悟。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答:1.作者描绘了“月光洒满长安城,到处都听见妇人的捣衣声”的情景。
2.作者通过“捣衣”的意象,写出了丈夫出征,妻子的勤劳和对自己丈夫的牵挂之情,同时“一片”也体现了被征去边陲打仗的人数之多。
3.这句诗看似在写景,实则在抒情,描绘出战争年代中人们的无奈与深情。
1.描写对象:山水景观、田园景物、隐居生活、农耕生活等。
2.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景物特征:清新、静谧、幽远、空灵、明净、爽洁、秀美、幽雅、欣欣向荣、明丽绚烂、静寂清冷等。
4.生活特征:自由淳朴、安宁祥和、悠然自得、闲适恬淡、宁静平和等。
5.抒发情感:热爱自然、对现实不满、厌恶官场和仕途、讴歌悠然自得的生活及农民间的质朴深情、同情贫苦大众的生活等。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0.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1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1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1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这句诗描绘了“……”的田园景象;体现了“……”的农家生活。
2.作者主要运用“白描/衬托”的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此外,还运用了“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高低视角结合/绘形/绘声/绘色/比兴“的手法。
3.这句诗抒发了“……”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想“远离世俗,回归山林”的愿望。
4.作者语言清新自然,质朴简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答:1.这句诗体现了作者“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抬头,望见山就在眼前”的生活。
2.作者主要用了“白描”的手法。此外,还用了“高低视角结合”的手法,既写了低头采摘的景象,也写了抬头远眺的景象。
3.这句诗展现了作者“悠然自在、忘情山水”的状态,表达了作者“愿意回归山林,远离世俗”的想法。
4.诗句清新自然,质朴简练,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1.“物”的作用:营造氛围、塑造背景或环境、塑造意境、以景衬情、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等。
2.愁苦类意象:梧桐、芭蕉、丁香、杨花、落花、流水、猿猴、杜鹃、鹧鸪、寒蝉、斜阳、酒、霜、雨、残荷、西风等。
3.抒怀类意象:梅、兰、竹、菊、杨柳、松柏、黍离、冰雪、草木等。
4.闲适类意象:东篱、五柳、三径、东/春风等。
5.爱情类意象:红豆、红叶、莲、连理枝、比翼鸟、鸳鸯、沧海等。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7.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江春行》)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1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1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两首其一》)
17.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9.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2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2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2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3.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24.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2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2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2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9.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3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3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34.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3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6.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39.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
40.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
4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4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4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4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46.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www.daowen.com)
4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这首/句诗是写“……”(物)的,体现了“……”(物)“……”的特征。
2.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写“……”,表达了“……”的情感/志向。
3.作者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的技巧,将“……”比作/看作“……”;
将“……”拟人化;
将“……”和“……”对比;
通过“……”的侧面烘托。
4.营造了“……”的氛围;
奠定了“……”的情感;
塑造/烘托出“……”(人物:作者或主人公)的“……”形象;
起到了“……”的作用。
“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1.这句诗是写梅的,体现了梅花不畏艰难的高洁气节。
2.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写“梅花即使凋落、被践踏、被碾压,芳香也仍然留存”的场景,表达了自己“一生报国,不会因为政治上受到压迫就放弃”的志向。
3.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技巧,用梅花来象征自己。
4.诗句烘托出作者自己“孤高傲骨,不愿阿谀奉承”的品质,这种品质值得我们敬佩和发扬。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10.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1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此句诗意为“……”。
2.此时作者正处于“……”,借“……”来表达“……”的情感。
3.作者曾写过“……”,由此可见作者“……”的精神/心态。
4.个人感悟。
飘逸、沉郁、豪放、婉约、清新等。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乡怀人、悲伤凄凉、欣喜高兴、离愁别绪、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亲情友情之真情、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绚丽瑰奇、明快简洁、含蓄隽永、辞藻华丽等。
夸张、拟人、比喻、比兴、对仗、引用、衬托、对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白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哀乐反差、细节刻画、象征、用典、借代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6)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形象;
(7)孤独寂寞的形象,等等。
壮阔、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瑟、荒凉、泠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等。
描写方法、抒情手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等。
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①先准确地回答所用的手法:诗人通过描写……。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画面: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特点情调)。
③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在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分析。
问:这首诗中“×××”字(词)最传神,为什么?
变:诗眼是什么?某字、词历来为文人所称道,好在哪里?
答:①解释含义:×××字(词)在诗中是……的意思。
②诗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的意境(画面),描写出……形象。
③诗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描绘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诗人的构思巧妙在何处?
答:①先准确地回答所用的手法。
②结合句子具体分析方法。
③诗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本首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
变: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①先用双音节概括: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丽绚烂、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②结合句子分析。
③诗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例如:
春怨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本首诗的语言特色。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变: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本诗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①先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作者的情感。
②结合诗句分析。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释:任公子是《庄子·外物篇》中的一个传说人物。他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
(1)金陵位于现今哪个省份? 汉江流经现今哪两个省份?
【参考答案】
金陵位于江苏。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
(2)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前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景象,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浩大的气势,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壮观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累气势,有利于诗歌主旨的阐述。
【解析】
对于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首先要明确诗中主要的意象——汉江。其次要从描写角度和方法、诗人情感方面确定意象的特征:“万里”“九龙盘”写出了汉江的万流横溃,“豁”“飞”写出了汉江的水势浩瀚。最后组织语言概括。对于景物形象作用、用意的分析要从主要结构、主题情感两个方面着手。
(3)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淡淡的悲哀,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之情。
【解析】
题干要求结合典故分析诗歌情感。首先结合注释理解任公子的典故,然后从盛唐政治环境和诗人不得遇的人生经历,推断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出结论。
早上五盘岭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交错,好像两兽相斗一般,凸显了江崖陡峭的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
“炼”字题,一般解题思路如下:解释字词含义+分析艺术手法+表达效果与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斗”“攒”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重点要解析该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虽然所观之景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③“难不难”是一种主观感受,我们如果能够像作者那样拥有坚定的目标、达观的胸襟以及看待事物的不同视角,难路也就不难了。
月圆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释: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天,杜甫流离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1】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参考答案2】
独悬高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寒冷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绵延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在月光照射下显得更加柔美。圆月高悬,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寥。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通过概括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境。解答此题,应注意逐句分析,把握每一句中的景物特点和地点的转换。第一句写出了孤月当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写寒江之上的景象;第三句写江面浮光跃金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席”,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空山;第六句写星空。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当开放之时,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诗歌尾联中的“故园”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家乡松树和桂花的情态,这应该是虚写,而这又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是虚中有实;“清辉”指月亮的光辉,是眼前实景,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中,这句实中有虚。这样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诗中的“乐天”指的是谁?
【参考答案】
作者是刘禹锡;“乐天”指的是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
(2)谈谈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或感悟。
【参考答案】
①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含义)
②刘禹锡和白居易惺惺相惜,因刘被贬时,白有诗相赠以表示同情和不平,此诗是刘对白的回赠。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背景、诗句)
③正像他在另外一首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关联)
④损失是常有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胜利总是会和勇敢者在一起。(理解/感悟)
扩展阅读
1.薛金星.高中古诗词曲鉴赏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教育出版社,2019.
2.薛金星.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教育出版社,2019.
3.叶嘉莹.迦陵讲演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叶嘉莹.迦陵说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唐诗宋词元曲鉴赏[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8.
6.李支舜.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最新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
7.李定广,评注.中国诗词名篇赏析(上下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
8.吴玉刚.古诗词鉴赏[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
9.邹斌,注释.唐诗宋词鉴赏[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