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共事件舆论中出现网络暴力的非理性倾向时,一呼百应的意见领袖的加入,其影响力可能会放大已存在的网络暴力。药家鑫事件中,舆论受到部分意见领袖的影响,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微博中关于药家鑫事件的信息有2428061条,其中大部分都是要求对其执行死刑,言论中还含有对药家鑫父母的谩骂和攻击行为,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
网络舆论中出现的暴力现象主要表现为:网民意见表达中的言语暴力,它主要源自于网民的发泄心理,参与者在实施暴力行为中释放现实中的压抑情绪,有的还以正义审判者的道德高地而自居;网络舆论对于事件当事人形成的直接或间接伤害。[12][13]
意见领袖对网络暴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加快事件中虚假信息的传播,以讹传讹衍生话语暴力。药家鑫案中的用户“西安张显”除了明确在微博中表达了支持死刑的观点外,还传播了其他未经证实的信息。其微博中说道:“马加爵穿着囚服说:这是一生最好的衣服,马加爵穷,家里没钱,执行死刑了。药家鑫有车有妞还有美容,一定要将这个军二代拉上绞刑架,不然小马同学太冤了!”除此之外,其还发布信息暗示药家鑫家庭富有、有多套房产、其父官居要职、有后台等,药家鑫的父亲后来通过媒体谣称:“药庆卫称,他现住单位无产权证房,面积108平方米,并非张显所说的200平方米以上,也没有四套房。他2003年退役,原在某企业军代室任工程师,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不是张显所说的负责军品采购,更不是身居要职。”[14]对于张显的言论,药家鑫的父亲认为:“……张显在其微博上编造了许多子虚乌有的事实,把药家鑫说成‘官二代’或‘富二代’,意在让广大不知情的网民对他们夫妇产生仇恨。”[15]
张显在微博中将药家鑫建构成一个“富二代”、“官二代”、“军二代”的形象,而“在‘富二代’频频豪车撞人、仇官仇富情绪极其高涨的当下中国,这些言论,无疑加剧了人们对药家的愤恨”[16]。张显是事件中受人关注的意见领袖,拥有众多粉丝,言论的传播力很强,而其他多数网友由于难以在短时间内查证信息的真伪,在选择转发张显微博的过程中,也使谣言迅速扩散,造成了对舆论的误导并加速舆论极化。
其次,宣泄性的意见表达加速群体的情绪传染,群体的一致情绪赋予暴力“合理性”。药家鑫案中另一位受人关注的意见领袖是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其在第一视频网站上对药家鑫案评论道,“这是典型的坏学生……这是一个杀人犯的气质,这个人就是一个杀人犯……药家鑫长得典型杀人犯的面孔……一看就是罪该万死的人……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你‘满门抄斩’,这才是严肃的法律……药家鑫的名字就是杀人犯,三个金字摞在一起,就是三把刀……这样一个嚣张的人一定是有后台的……”作为知名学者和公众人物,其在媒体上有失偏颇的言论不光会误导公众判断,亦加速了网络中已存在的情绪传染。孔庆东充斥着暴戾之气的言语赢得了部分网民狂欢式的热捧。[17]在情绪传染的作用下,事件中的网络意见大多为:“药家鑫不死,天理难容”、“药家鑫不死,法律必死!”而一位律师从法理角度发表了不同意见,却受到微博舆论的一致攻击,用户“张凯律师”发布微博:“药家鑫一案网络一片喊杀,甚至对只要有为说话的人也被污辱,谩骂。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一人杀死三十二人,远比药残忍。美国人不仅自省还同时悼念杀人者,认为他同时是受害者,两个民族差距为何如此之大?爱与宽容的情感,我们如此陌生。”该条微博是事件中的标靶型微博,用户“张凯律师”是事件中受到网友一致反对的意见领袖标靶。(www.daowen.com)
在微博中,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理性观点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知识与信息的支持,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这样的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网友需要求助于具有声望的意见领袖,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能够帮助其他人作出正确的判断。然而,在药家鑫案中,部分意见领袖却以非专业人士的身份,用非理性、背离法治精神的微博言论吸引住众多眼球,引发着网民狂欢式的快意围观。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药家鑫案中的网络暴力呈现燎原之势,公众在微博上的舆论监督行为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化,微博上一片“喊打喊杀声”。无论是直接声讨与辱骂,还是间接的讽刺,都表现出公众在对药家鑫事件进行舆论监督时的极端情绪化。[18]
有研究者就指出,虽然药家鑫的行为罪大恶极让人难以容忍,但死刑代表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和一个家庭的破裂。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这都不该是一件值得欢呼的事情,公众对审判结果的欢呼,是一种集体失范的表现。[19]而这种集体失范与部分意见领袖的行为不当密切相关。
意见领袖是微博舆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微博舆论的导向性影响,意见领袖与网民一道,一方面,影响着公共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构筑现代社会的公共精神;另一方面,在意见领袖推波助澜的作用下,网络暴力亦有可能被放大和扩散,从而侵害到其他个体的合法权利。无论意见领袖代表的民意是真实或虚假、理性或非理性,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确是实实在在的。意见领袖在与舆论的互动中,深刻影响着虚拟社会的民主秩序、用户间的交往模式、网络文化的建构方向,并由此波及到现实社会中公权力的运行与社会理念的重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