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浪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提问互动型及其特点

新浪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提问互动型及其特点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知用户有1个,发表了1条提问互动型微博,占互动型微博总量的4%。提问互动型微博的发布群体主要为媒体机构及其从业者,绝大部分经过认证(95%)。提问互动型微博分为“开放型”和“限定型”两类:开放型从某一事件入手,征集对该类事件、现象的看法。意见活跃群体在公共事件中会使用事实发布、观点评论、段子调侃和提问互动四种话语类型偏好。

新浪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提问互动型及其特点

220个意见活跃用户中,有19个用户发表了25条提问互动型微博。19个用户中,机构用户11个,个人用户7个,未知1个,有18个用户经过了新浪实名认证。机构用户中,传统媒体7个,商业机构2个,网络媒体和民间机构各有1个,机构用户发表了13条互动型的微博,占互动型微博总量的52%。个人用户中,媒体从业者4个,企业高管2个,作家1个,个人用户发表了11条提问互动型的微博,占互动型微博总量的44%。未知用户有1个,发表了1条提问互动型微博,占互动型微博总量的4%。来自北京(10)、上海(1)、广东(4)的用户有15,占60%。

提问互动型微博的发布群体主要为媒体机构及其从业者,绝大部分经过认证(95%)。新闻媒体在公共事件中经常使用提问互动的方式征询话题切入点、事件新闻线索和公众看法。

事实型、观点型、调侃型微博基本上都是转发量大于评论数,但是提问互动型微博带有比较强的参与,因此微博的评论数常常大于转发数,反映一般用户的意见。

提问互动型微博分为“开放型”和“限定型”两类:

开放型从某一事件入手,征集对该类事件、现象的看法。如用户“新北方_官方微博”:“【互动话题】家乐福沃尔玛标低价买高价,被查了,贪小便宜吃大亏。类似的购物陷阱,不光超市有,有的商场送优惠券,一种券只能买一类商品,想花出去,还得花更多的钱。新北方今天的互动话题就是:说说您遭遇的购物陷阱。”限定型对讨论的范围、观点的倾向进行限定,在某些有争议性的热点事件中,倾听大众的具体看法。如用户“生活帮阿速”:“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有很多词也越来越流行,有最牛钉子户,最牛交警,最牛城管,等等,最近这两天,网络上又出现一个最牛的工商局长,说这个局长牛一点都不夸张,作为国家公务员,这个局长的行为可不是一般的牛啊。话题是:‘最牛工商局长家人卖长毛粽子,被曝光后大闹报社,对这事您怎么看?’”

提问互动型影响力微博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可以加强不同观点群体间的交流,开放性的提问具有更丰富的话语空间,让人们对热点事件关注的同时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同观点的人群可以在问题之下进行讨论。并且,媒体的这种互动方式,让一般用户有一种公共事件的“参与感”,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网友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媒体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事件的舆论倾向,并针对具体的争议开展有针对性的报道。

意见活跃群体在公共事件中会使用事实发布、观点评论、段子调侃和提问互动四种话语类型偏好。机构用户经常使用事实发布和提问互动,在事件的初期,媒体用户通常充当信息的扩散者。在事件舆论开始聚集爆发时,个人用户经常使用观点评论和段子调侃以扩大影响,此时舆情走势受个人用户的影响更大。

大多数意见活跃用户都倾向单一的话语偏好,但综合使用四种类型话语可以增强用户影响力。机构用户中,跨事件数量最多的前四名,除新浪系和财经网外,新周刊和南方报业系都能灵活运用事实发布、观点评论和段子调侃三种类型话语。个人用户中,跨事件数量最多的用户“郑渊洁”,亦是能灵活使用观点评论、段子调侃和提问互动三种方式。无论机构或个人,他们都对事件舆论产生较大影响。

【注释】

[1]余红:《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初探》,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2期。

[2]薛可、陈晞:《BBS中的“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为例》,载《新闻大学》2010年第4期。

[3]丁汉青、王亚萍:《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特征之分析——以豆瓣网为例》,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3期。

[4]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2/29/c_122769084.htm.

[5]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创建,主要从事互联网舆情的研究工作。本人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参与了该研究中心2011年第二、三、四季度舆情报告的撰写工作,对于2011年国内公共事件的整体发展状况有全面了解。

[6]张名章、冉华:《2010年中国网络“门事件”的传播特征分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7]钟瑛、余秀才:《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8]余红:《知识决定参与?大学生网上社会公共事务参与影响因素分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5期。

[9]本研究除了抓取微博数据外,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注与编码工作,现有的相关分析软件无法满足研究需要。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分析软件主要由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网络系的郭浩博士根据研究需要所研发,特此感谢。(www.daowen.com)

[10]微博意见领袖的研究框架与数据抓取思路由本人在2011年9月发布的《微博意见活跃群体研究报告》中提出,并在本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11]杨成明:《微博客用户行为特征实证分析》,载《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6月。

[12]李彪:《谁在网络中呼风唤雨:网络舆情传播的节点动力和动力机制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13]顾明毅、周忍伟:《网络舆情及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载《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6卷第5期。

[14]杜骏飞:《中国中产阶层的传播学特征——基于五大城市社会调查的跨学科分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

[15]余红:《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博士毕业论文,第157页。

[16]31岁以上的用户接近论坛用户的70%,50%以上论坛用户在35岁以上,超过40%的论坛用户年龄在40岁以上。

[17]企业单位工作人员(32.6%)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30%)比例最高,大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各占11.6%。

[18]王耀龙:《博客话语权的网络特性》,载《今传媒》2006年第10期。

[19]http://weibo.com/1638782947/zF4kmXxlxG.

[20]http://weibo.com/1195403385/zF4koB0gHJ.

[21]http://weibo.com/1642635773/wr4kqg9PnL.

[22]李彪:《谁在网络中呼风唤雨:网络舆情传播的动力节点和动力机制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23]缪琦:《解析传统媒体与社会媒体的融合趋势——以〈新周刊〉新浪微博为例》,载《电视研究》2011年第2期。

[24]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25]曹林:《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载《新闻记者》2011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