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浪微博助推上海火灾信息传播

新浪微博助推上海火灾信息传播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11月,上海火灾,无数目击者用手机和相机记录下上海火灾的情况,并第一时间上传微博。微博自身的传播优势加速舆论的形成和扩散,使其在推动公共事件发展的同时,在媒体影响力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微博的媒体特点主要包括:信息碎片化的及时传播。

新浪微博助推上海火灾信息传播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2006年3月,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网站,成为互联网上最早和最著名的微博网站。2007年5月,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此后腾讯滔滔、叽歪网、嘀咕网等微博网站陆续开通。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始内测。2010年可以称为中国“微博元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高达5000万。新浪微博的成功引起各大网站对于微博产品的跟进,搜狐、腾讯、网易百度、天涯相继推出微博产品。2012年2月底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达到3亿。[20]

在中国的微博平台中,公共热点事件易引发广泛讨论。微博的参与门槛较低,注册账号即可发言,因此使用人群庞大,并以草根网友为主,影响具有广泛性。微博交往的开放性延伸了个人的人际关系,人群间的联系加强。微博强调信息的共享传播,同时,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结合使传播介质移动化,用户可以用3G手机随时随地地发布信息,时效性极强。因此,当大众普遍关心的、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件发生时,只要知情者将事件信息发到微博中,相关信息会以一种“病毒分裂”式的传播实现共享和扩散,迅速形成核心话题,并在讨论中不断衍伸二级话题。

从2010年开始,对于各种公共事件的讨论逐步成为微博积累人气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微博,是为了解最新的突发事件信息,并在群体讨论中满足自身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欲。网民使用微博的出发点历经了从获取新闻信息到参与公共监督的转变。

2010年微博热点事件,带有明显的“新闻性”,大部分事件信源来自媒体报道,事件类型多元。2月,一张图片附带调侃的文字使“犀利哥”风靡网络,这位有精神障碍的乞丐后被亲属寻获,该事件借助微博网友的猎奇心理传播,体现的是网络娱乐精神。2月底,一条“胡主席在人民微博开博”的帖子被网友们纷纷转发。3月,记者调查新闻获得关注,17日王克勤关于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的系列报道;23日南平砍伤小学生案;28日王家岭矿难透水事故等引发了微博用户的热烈讨论。4月玉树地震开启了微博率先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大门。5月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始,在随后的6个月里,世博会始终是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之一。7月南京化工厂爆炸,除了官方报道外,网友“北京厨子”利用Google地图和官方资料,绘制出南京栖霞区化工厂与居民区分布地图,这令许多人惊觉,化工厂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8月舟曲泥石流,政府相关机构借助微博,向公众发布事实信息,而网友也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民间和官方的配合为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了重要借鉴。2010年9月宜黄血拆事件,当事人为保家园以自焚抗争,相关视频、图片和文字在微博中扩散,强拆议题的敏感和血腥触动了大多数人。事后当地政府在机场抓捕当事人的行为又被进行了微博直播,成为著名的“女厕保卫战”。宜黄血拆事件是2010年新浪微博上最广为人知的公共事件,此后,越来越多的负面事件出现在微博中。11月,上海火灾,无数目击者用手机和相机记录下上海火灾的情况,并第一时间上传微博。人们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这栋楼烧成灰烬,却无能为力。12月微博与媒体揭露了新疆、四川渠县官办智障奴工基地黑幕。12月下旬,浙江乐清发生了钱云会事件,这是2010年另一起引发全民关注和争论的负面事件。

从宜黄血拆到钱云会案,关注负面事件开始成为微博讨论主流,这种对负面信息的偏爱,强化了微博言论的批判性。实际上,在整个中国互联网中,网民都开始“患有”一定程度的“坏消息综合症”,倾向于相信和传播负面的信息。[21]如果说2010年微博热点事件带有显性的新闻性,那么,2011年微博热点事件呈现更多的是隐性的监督性,很多事件传统媒体在初期很难报道,微博成为大众行使舆论监督的平台。同时,当微博讨论不断深入之后,舆情的升温为传统媒体的报道打开突破口,倒逼传统媒体加入,展现新旧媒体的交互影响。2011年微博热点事件另一个特点是频发,特别是6月,出现了多起影响力较大的公共事件。

2011年1月的微博打拐是迄今最有力的微博行动之一,该次行动获得了公安部的支持。网友个体的、非专业的行动,与公安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慈善基金等国家、社会力量实现了一次大联合。1月4日中午,泰安发生暴力袭警事件。3月,虽然政府和媒体一再强调碘盐对于防辐射的效果有限,但还是无法阻止民众抢盐,反映出民众对政府和媒体的不信任。4月11日,中石化天价酒,揭露中石化广东公司总经理挥霍公款。4月19日,徐武案,微博网友的矛头一致指向武汉市相关部门,谴责其对于公民私权的侵害。5月,文物失窃、锦旗错字、私人会所等事件使故宫占据了微博中的大部分空间。6月9日,沈阳沈河区工商局长杨晓松醉酒到报社扬言找记者单挑,以权谋私、钳制新闻自由的行为引发微博热议。6月20日,郭美美炫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无监督的权力滥用现象引爆了民众情绪,使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降至冰点。6月26日,四川会理县政府网头条图片新闻所用的照片造假,之后县政府公开承认此事并道歉,工作人员用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对后续处置进行说明,成功将危机事件化解。7月23日,甬温线动车事故成为上半年最大的舆情事件,除了事件本身的传播价值外,铁道部的应对失误客观上加剧了网络愤怒情绪的蔓延。

2011年诸多重大公共事件在微博中引发热议,微博自媒体多次为传统媒体设置了议程。微博自身的传播优势加速舆论的形成和扩散,使其在推动公共事件发展的同时,在媒体影响力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微博的媒体特点主要包括:

信息碎片化的及时传播。微博具有140个字的内容限制,使信息的表达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但碎片化传播契合了社会信息化、时间碎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22],使表达更为自由和便捷。另外,微博介于互联网与移动网之间,强化了即时传播性,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为网民提供了第一时间的即时发布平台。在信息生产上,微博更适合普通大众,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中。

基于社会关系的圈群传播。每一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亦是传播者,它们关注其他用户的同时,也被其他用户所关注,用户间的联系,是建立在叠套社会关系网络上。[23]相互关注的微博用户,是具有一定圈群性特征的人群,它们往往在社会阶层、职业、价值观、话题偏向等特征上具有相似性。因此,当一条被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开始传播时,会引发社会关系群中其他个体的共鸣,于是,信息便在这种关系网中会被层层传播达至数量规模巨大的接收者,产生“核裂变”式的传播规模效应。[24]公共事件一般都涉及公共利益,话题对受众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因此,公共事件的信息能够在微博中迅速传播,既受惠于自媒体“核裂变”的快速传播模式,其自身亦具备跨越圈群的传播力。

消解传播障碍的媒介融合。微博平台整合了手机短信、桌面客户端、其他网站、在线更新、即时通讯输入法等多种渠道,结合了博客、论坛一对多,SNS一对一,具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社区传播多种类型特点,促进了信道和传播类型的多样化。[25]在消解信息传播障碍的同时,加速了媒介融合,一方面,微博平台自身正在成为一个全媒体;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其他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都开始注重对于微博的使用,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微博平台上交互影响之势。

【注释】

[1]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5月。

[2]何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公众参与制度建构之路》,载《前沿》2011年第3期。

[3]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

[4]孙宇、薛荻枫、谢天龙、田家宁、夏浩然:《“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中心的考察》,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0期(中)。

[5]唐国战:《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的调查与思考——以河南高校为例》,载《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7月。

[6]涂序堂:《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调查及相关分析》,载《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11期。

[7]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8]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www.daowen.com)

[9]张晓红、蔡敏杰、张金凌:《从5W模式探究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融与发展》,载《中国报业》2011年9月。

[10]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7/29/c_121744006.htm.

[11]http://weibo.com/1652867473/xgWV6nG7V#a_comment.

[12]武汉大学Rost虚拟团队:温州动车坠桥事件微博资料总汇。

[13]http://weibo.com/1144332832/xg7t5AmUW#a_comment.

[14]刘华:《灾难性事件中的微博传播研究——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载《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5]http://weibo.com/profile.php?uid=1977039010&page=1&filter_date=&filter_search=%E4%B8%8D%E5%86%8D%E5%81%9A%E4%BB%BB%E4%BD%95%E6%8A%A5%E9%81%93%EF%BC%8C%E4%B8%8D%E5%8F%91%E4%BB%BB%E4%BD%95%E8%AF%84%E8%AE%BA.

[16]http://www.douban.com/note/164162248/.

[17]谢耕耘、蓉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载《现代传播》2011年第5期。

[18]该微博发布于北京时间7月24日1∶33。原文已被删除。

[19]刘华:《灾难性事件中的微博传播研究——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载《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20]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2/29/c_122769084.htm.

[21]翟杉:《我国微博政治参与研究》,载《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22]谢耘耕、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载《现代传播》2011年第5期。

[23]喻国明:《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与社会机理》,载《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10期。

[24]喻国明:《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与社会机理》,载《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10期。

[25]谢耘耕、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载《现代传播》2011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