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者,风也。民间认为,风神主风。风神亦称风伯、风师,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经·大荒北经》里说:“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易》中“巽”为长女,长者曰伯,故曰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火胜金为木相也(东汉蔡邕《独断》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周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另传说“禺疆”为海神、风神和瘟神,其为黄帝之孙,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又其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一说龙雀是风神,即飞廉,为鸟形或带有羽翼。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古史箴记》中称:风伯飞廉鹿身雀首,头生尖角,通身豹纹,尾如黄蛇,曾帮助蚩尤一方参加华夏九黎之战,并联合雨师屏翳击败冰神应龙。后被女魃击败,于涿鹿之战中被擒杀。《集说诠真》引《事物异名录》曰:风神名巽二,又名风姨,又名方天道彰。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
风伯之职,就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风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太素·阴阳杂说》云:“黄帝问于岐伯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气,经风触五脏”,八方之气以时而至,谓之八风。所谓“八风”,即《灵枢·九宫八风》篇之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婴儿风、弱风,具体含义无需深究,大约八面来风也;“五风”则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之风。两者区别在于:一者发邪气伤人,一者与五脏感应相通,可正可邪。故《灵枢·九宫八风》又云:“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大意即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主动预防贼风邪气如同躲避弓箭和礌石的攻击一样。因此,对于能带来强降温的、能为严冬增加冷酷的西北寒风,人们是畏之又畏。出于利生的愿望,自商代起,人们就自然而必然地选择了“杀狗祭祀”以止息风患。狗奔快如风,以狗为风神之象征,可由汉字“飙”字结构所表达的“犬与风的特殊关系”窥见一斑。
古人很崇拜风。传说伏羲氏、女娲氏都以风为姓,帝有风后为相,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四国都姓风。古人给予“风”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乾坤之至德,莫风气之独尊。配无形于大象,化万物于氛氲。释疑润于黄壤,降霈泽于苍元,对人类功莫大焉”。故而战国宋玉对楚襄王以“雄、雌风为辨”行教化之能的一篇《风赋》成为了千古名篇(《关雎·序》中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淮南子·泰族训》亦云:“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其于化民也,若凤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观上古文学的最高代表《诗经》,即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打头的“风”为“风土之音”,即各地的民间歌谣,古时有专门的史官负责民间的“采风”,以备国家施治之用。另外,古代的风水术就是因选择住宅和墓葬要观风、水而得名,堪舆祖师爷郭璞所著《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www.daowen.com)
“巽”字完美体现了“风”的特点和性质:其一表达了我国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夏天多东南风而冬天多西北风。东南风是一种气压较低的暖湿气流,给人的感觉柔顺、随和而且温暖;而西北风发源于西伯利亚,特性寒冷干燥,一般由高处向低处吹,无孔而不入,给人似刀割般难受、生疼的感觉。由于“巽风”能够直接影响和左右人的感受和情绪,故而自古以来,“巽”即成为情志的别名,通过古代大量描写“巽风”的诗歌,我们可以理解到“巽风”与人类情感的密切关联,如唐孔颖达疏《左传僖公四年》中“风马牛不相及”一语时引服虔的话说:“牝牡相诱谓之风”。由物及人,后世便常以风流、风情、风怀等词汇来指称男女情爱。男女情到深处,必以“伏顺交合”为最高境界。据何新先生考证,“巽”本字像两人跪伏而交合之形,且易象中“巽”有床义,因而“巽”尤像男女二人邑伏交媾于床几。故《易·杂卦》曰:“巽,伏也”;《易·说卦》曰:“巽,入也”。伏交之谓顺,伏而入之,乃“巽”字之真正古义与本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