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云:“豐,豆之豐滿者也。从豆,象形。”《周易》今世本及帛书易皆写作“豐”,其简体即为“丰”字。“豆”是古代吃肉时用的一种高脚盛器。(《尔雅·释器》云:“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古籍中亦常假借“豆”为同音的“荳”,表示菽类粮食作物。)另,甲骨文中的“礼(禮)”字写作“豊、豐”,表示将串玉并排放在“豆”中来祭享天地鬼神,以祈福利生。豐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在像豆形的盛器中装满一串串玉环以表示富足。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云:“(礼)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古人之所以选择玉作为祭祀献享的礼物,是因为相信“玉”是下界苍生和上天神灵上下沟通的媒介。(《说文解字》云:玉,最美的石头。玉有五品:润泽而温和,是仁人的比方;从外部观察纹理,可知内部真性,这是义士的比方;玉声舒展飞扬,传播而远闻,是智士的比方;宁折不挠,是勇士的比方;锐廉而不奇巧,是廉洁之士的比方。字形像三块玉片的串连。丨,像玉串的贯绳。)后世将玉器看成国家权力的象征,故而《史记·殷本纪》中有诸如“殷之太师少师持其玉器奔周”之类的记载。
“丰”亦作“酆”,与镐京同为西周国都。三千多年以前,周文王自西岐讨伐殷商崇国(崇侯虎)成功后,在沣河西岸建立了以“丰京”为国都的西周。丰,本为商王朝末期崇国君主崇侯虎的属地,其地在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以西。《诗·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武王虽迁于镐,而丰宫不改,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的西周文王“灵台遗址”便坐落于此。灵台是集观察天候、制定历律、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的一个多功用重要场所。《户县文史》作者王景民先生在《秦都古镇》中讲:“文王以后,周武王虽迁都镐京,但每作大的决策之前,都要步行25里‘至丰告庙,而后行焉’,成、康各王亦循之”,足见灵台是当时西周中央政治集权的决策地。《説文解字》云:“灵(靈),靈巫,以玉事神。”《长安文史》作者王作兆先生在“长安史迹纪略”中讲:“当时商都朝歌、周之西岐和甘肃已有灵台,丰京的建立表示当时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在这里建造灵台表示国家机制的完善”。汉代郑玄注解文王灵台时曰:“神之精明者称灵,四方而高曰台。”“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根据史料记载,周文王筑灵台以祭祀和发布时令节气,教化黎民科学农耕,祈福上苍保佑子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卦》云:“帝出乎震。”“帝”为天神,天神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观“丰”卦,上震下离,震者为帝为动,离下伏坎,离日坎月,卦象日月顺时而动,交相辉映,如同天神受人间“丰”祀之享而降光明于天下,于人类而言,此福可为最大,因而《序卦》云:“丰,大也。”
古人认为主管阳气的太阳让天狗吞食,是一件大不祥的事情,日食前后往往会有如大面积瘟疫、大规模骚乱、战乱等意外的恶性的恐怖的事件发生。因此古亦有设祭祀以救日食之习礼。《穀梁传》上有详细的记载:“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大夫击门;士击柝。言充其阳也。”典籍记载夏王仲康当政期间,发生了一次日食。这是世界上人类第一次记载的日食,史称“书经日食”,又称“仲康日食”。这次日食,导致天下恐慌不已。事后问责的结果见于《尚书·夏书·胤征》:“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仲康叫胤侯带兵杀了主管天象的羲和)根据考证,夏人极其重视太阳,认为太阳的正大光明是丰收的保证。他们认为,丰卦卦辞中所谓“日中见斗”的天象,即代表着太阳受到了“天狗”的欺负、骚扰,从而影响到它的情绪和它的工作,故而当日食过后,一定要行礼以奉贡。当没有合适的玉贡时,需要先雕琢玉贡,再进行祭祀。这种用“豐”祭祀的理念,正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的“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反映。这种太阳光明被遮蔽的天象象征着地上君王的昏庸无道,若不及时自改或拯救,必然会因乱政而导致天下人的讨伐。(www.daowen.com)
另丰亦为星名,即天房星。天文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第四宿称房星,为龙腹五脏所在,全名房日兔。其对应的地域分野即现在的河南遂平、驻马店一带。明代《汝宁府志》载:“遂平,房星分野。”因为中华民族图腾崇拜是龙,而房星正处在青龙星座的中心位置,故称“龙中”。龙行天下,房星与房地由于天地相通亦称为“天中”。《晋书·天文志》云:“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房星得日曜精华,形如兔,善腾飞,且房星正气极盛,妖邪遇到必然遭到严惩。俗语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就是人们对于有言必行、笃行的夸张表达。回看丰卦,上震下离,震为龙为天马,离为闪电为天空,正为“天马行空快如闪电”之象,中国人信奉的“龙马精神”正发源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