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解通:
艮卦象征着从祭者(其双眼都紧紧盯在主祭者的脊背上,其所关注点丝毫不移)在祭祀仪式中只能看到主祭者的脊背而看不到主祭人的全身,(别人)到了从祭者家里的庭院,却看不见从祭者的人(其参加祭祀仪式去了),这么做是无可指责的。
(尚秉和先生云,艮为背,为身,为庭,为人,艮其背,静也。三至五为上互震,震为行,故又曰:行其庭。“行其庭”乃动也,却因无应与,故静则不获身上手足之用,动则不见庭出应与之人,无动作无交际,故亦“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解通:
《彖辞》:艮,意味着静止。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所行之道必然光明。停止在其该停止的位置上,谓之止得其所。艮卦上下相背,六爻相互为敌而无应,是谓各自两不相交也。故而说“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解通:
《象辞》:山连着山、山上还有山之象是艮卦的象,君子看到艮象领悟到思考问题当不要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解通:
初六:从祭者眼光停留在主祭人的脚上,没有啥不好,永远都能保持这个样子是有利的。
《象》说:“艮其趾,未失正也”是讲初六处艮初以阴居阳虽位卑失位,但其因柔顺之能而能在祭祀中做出符合自身身份的表现和神情。
(初六上无应且动遇六二之敌,故宜静止而不妄动,如此方守正道而得无咎。)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解通:
六二:从祭者眼光停留在主祭人的小腿上,想到不能像别人那样跟随着主祭,心有不快。
《象》说:“不拯其随,未退听也”是讲六二被强止在其位,不能像别人那样跟从于主祭之后,因为静处其位的决定没有丝毫回返的余地,只能乖乖听从。
(六二上虽无应,但其上承九三之阳,有顺其行动之心志,然因柔中正位之故,其被强止于自己的待命位置,静处其位的决定又没有丝毫回返的余地,所以心中抑郁而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www.daowen.com)
解通:
九三:从祭者眼光停留在作为祭品的夹脊肉上,脊肉裂分左右,脊界正中,领悟到“止腰断脊”的危厉都是私欲薰心的必然啊。
《象》说:“艮其限,危薰心也”是讲九三从祭肉中领悟到“止腰断脊”的危厉都是私欲薰心的必然。
(九三阳居阳位,有一逞刚勇而妄动之象,然其在艮止之时,亦在作为祭品的脊肉形象中领悟自己当止定而慎行,否则一定是““止腰断脊”的下场。)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解通:
六四:从祭者在主祭后面保持着身子一动不动的姿态,这么做是没有错的。
《象》说:“艮其身,止诸躬也”是讲六四知道自己的本分及职责,故而能在祭祀中静止于本位。
(六四以柔居柔,又处上艮之体,故能在止时止得其所,不躁动妄行,而获“无咎”。)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解通:
六五:主祭者脸上保持着庄严和肃穆,按照祭祀程序一条条宣读祭辞,没有可遗憾的后悔。
《象》说:“艮其辅,以中正也”是讲六五能这么做是有中正之德的缘故。
(三至五为震,四至上为反震,正反震相对,震为言。六五柔居尊位,持中不偏又处震体,故能“时当言则言、不当言则止”。因其能慎止其口而“言有序”,故可“悔亡”。)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解通:
上九:参与祭祀的人进入到类似禅定的状态,吉祥。
《象》说:“敦艮之吉,以厚终也”是讲上六的定力深厚故而能止于禅定之状态。
(敦与顿通,顿者,止也。止之又止,入于定也。艮为山,故曰“厚”,艮为终,故曰“以厚终”,唯心性定力深厚者能至于禅定之状态,此之谓祭祀的那种“诚、信、敬”都达到了巅峰而通神的情状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