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易六十四卦阐释解读

周易六十四卦阐释解读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威及百里之震雷,能使处在震源远方的人因雷震之势而感到震惊、使处在震源附近的人因雷震之威而感到惊恐。(《周易折中》曰:春秋凡祭祀,皆曰“有事”,故此“有事”当指代“国之祭祀”也。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

周易六十四卦阐释解读

震:亨。震来,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解通:

地阳发越向天以成雷鸣之声,谓之震亨。雷鸣之时,万物震恐,(正因为万物震恐后能谨慎行事,改过而迁善之故)可致其后得福而欢声笑语连连。虽闻听到威及百里之震雷,主祭人手里拿的酒匙和降神用的香酒也没有吓落至地。

(观震卦,一阳伏于二阴之下,阳及时必定上升,故而振起发越而成雷鸣。阳得出,故而曰“亨”。雷震显威力,君子为之变容;其在天能表天威,可肃天下之怠慢,万物闻而惊恐,不敢妄为,故而曰之“虩虩”(读xì,形容震恐、战栗的样子);阳上遇重阴而通,犹如秉正道而直行,必后得其福,故曰之“笑言哑哑”(读è,形容笑语之盛的样子);《汉纪·哀帝纪论》云:“古者,诸侯之国,百里而已。”震为百,艮为里,坎为棘匕,为鬯(读chang),“匕鬯”均为祭祀所用之物,用以指代“祭祀”。“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的意思是说“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奉天威以出教令,警戒其国,当用心内守其宗庙社稷”。诸侯为其国之祭主,当亦有治威并举、临危不惧之风度也。)

解通:

《彖辞》:震卦象征着阳气的亨通发展。雷震给人感官所带来的震撼和触动,可以端正人的心态和行为,戒其怠慢懈惰,后而督使其能遵循一切法则而谨慎行事或可得到往后的福泽。威及百里之震雷,能使处在震源远方的人因雷震之势而感到震惊、使处在震源附近的人因雷震之威而感到惊恐。(国君长子若能修习得“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的品德)国君外出不在其位的话,长子亦能作为诸侯国的祭祀之主,承担起“守宗庙社稷”的大责。

(此段彖辞,似乎再次强调了“国之大事,在祀和戎”的古训。)

《象》曰:雷,震;君子以恐惧修身。

解通:

《象辞》:一个雷接着一个雷的连环雷象,就是震卦的卦象;君子通过卦象领悟到反躬修身、反省己过,后而谨慎作为,是令人惊恐和害怕的“雷震现象”所内含的立身行事之道。

(洊,读jiàn,再也,接二连三的意思。)

初九:震来,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震来”,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解通: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祥。

《象》说:雷震给人感官所带来的震撼和触动,可以端正人的心态和行为,戒其怠慢懈惰,后而督使其能遵循一切法则而谨慎行事或可得到往后的福泽。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解通:

六二:雷雨突发,危厉之灾,只有登上高峻的山岭之上以躲避,顾不得估计肯定要丢失的钱财了,不用惴心不安、挂念不舍,“七日”自然来复的。

《象》说:“震来厉,乘刚也”是讲六二乘初六之阳,阴乘阳必有危厉之灾。

(六二因乘刚而有危厉,但其有柔中之德,能以此为警戒,慎守柔中而不恋所失,失去的最终还会再回来的。这应该就是临危不惧,冷静自救的心理和表现,其最终一定能转危为安,重新获福。)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www.daowen.com)

解通:

六三:雷震之时惶惶不安,小心谨慎前行的话也不会遭受祸患之害。

《象》说:“震苏苏,位不当也”是讲六三阴居阳位,不当位。

(六三下不乘刚无凌越之过,上又承阳有顺阳之德,虽其阴居于阳而不当位,但却能处雷震之时,可存危惧之心,时刻戒妄谨行,故而可得“无眚”。)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解通:

九四:雷震之时因自己的惊慌失措而陷入泥泞。

象说;“震遂泥,未光也”是讲九四的阳刚之能没有得到应该的发挥。

(四居坎体,坎为泥,上下皆为重阴,有溺陷、难以自拔之象。九四陷泥则行难,其刚勇之能无从发挥也。)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解通:

六五:进退皆有危厉。若能够慎守中道就无以为失了,可长保祭祀之事。

《象》说:六五若秉持柔中之德,于雷震之时淡定、镇静而不冒然进退,则如同国君外出,长子可为国之祭主,可担当起“守宗庙社稷”之大责。

(《周易折中》曰:春秋凡祭祀,皆曰“有事”,故此“有事”当指代“国之祭祀”也。)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未得中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解通:

上六:雷震之极时,两腿战栗不已、两眼惶顾不安,就这样子行事必然有凶。若在雷震震至其邻未及其身之时就做到“恐惧修身”的话,就没有灾咎。若谋于婚媾,则一定有讼。

《象》说:上六本身不备中道之德,故见雷震之极而惊慌失措,无以应对。若其端正其心,能见恶思善,反省自身,行惩前毖后之举,则虽凶而无咎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