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遁,遷也。一曰逃也。从辵,盾聲”(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古代士兵举在手上的护身甲牌)。“遁”造字本义是用盾掩护着逃跑。(《广雅·释诂三》:遁,避也。《国语·楚语》:晋将遁矣。)
遁卦结构:乾上艮下,两者合而为遁。三国名学士郑康成云:遁,逃去之名也,艮为门阙,乾有健德,互体有巽,巽为进退,君子出门,行有进退,逃去之象也。清末民初开创一代“周易尚氏学”的尚秉和老先生说:凡卦皆合上下卦以立名。乾健艮止,皆无退义,然而遁者,以乾和艮先后天皆居西北也。西北者幽潜无用之地,扬雄《太玄》谓曰“冥”。冥者,明之藏也,故曰“遁”。现代何新先生认为,卦上乾下艮,乾为君子,艮为止。君子知时而止,有隐遁之象,用行而舍藏,故曰遁。
遁字在《周易》中通常写作“遯”字,在帛书易中写作“掾”字。其字形的变化反映了古人体天察地的大思维。豚即猪也。猪在十二地支中用亥字表示。早在新石器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就已有了描绘猪图像的“斗魁形陶钵”。钵的造型本身如斗魁,用来象征北斗星。陶钵一面描绘猪纹,猪腹部绘有颇为显眼的双线圆圈,以强调猪纹来表示天星的意义。古人不仅将北斗想象为猪,还把二十八星宿北方七宿之一奎宿想象为猪。“奎主文章”,自古被认为是“仓颉效象”。后来,人们又将北斗第一星魁星,奉为保佑读书人科举高中的神明。奎星与魁星,两者之间有一条联线,那就是:猪。北斗星为猪,奎星也是猪。猪之属亥,猪之位北,猪之色黑,猪之主水——古人赋予猪这些符号意义,由此产生了猪与北斗的传说。汉代人已有了关于北斗化猪的遐想,《古今图书集成》引《春秋纬·说题辞》:“斗星时散精为彘。”“遯”走之有行散之义,正是北斗“散精为彘”(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孟子·梁惠王上》云:鸡豚狗彘。)另因北斗有辅弼二星,故帛书易中的“掾”字反映的正是古代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分配方式:分曹治事,多由长官自行辟举掾曹(官名)。以尽到辅弼之责。因此,遁卦上乾下艮,也可以理解为古人由北斗崇拜而自然形成的天人合一的“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效法思维:散而化气,聚而成形;兴废盛衰,物之常态;消息盈虚,世之恒情。世物有立、有恒则必有退,自然法则焉。《周易·序卦传》曰:“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www.daowen.com)
另外,中国的道家和佛家对天的认识也各有独到见解:道家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佛家认为天有三十三重。遁卦上乾下艮,正是上乾为天,下艮为止,二者合之即完美表达人知其时,自有所止,能主动退避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层天去,安守本分,依自然之节制而行事无逆。另遁上乾为天为圆满,下艮为道为功德,故古贤哲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明确提出:“功成名逐身退,天之道”(功成之后,身不得不退。飞鸟尽,良弓藏。主子要其退,人要其退,人之道要其退)。此亦为“遁”卦人文意义的最好之注解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