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音读fù,形声字。小篆字形中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復”与脚或行走有关。造字本义是从城邑的出入口来回往返。“復”字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古容器名,在字中兼有表义作用,意思是人们背负(汲水)容器来回往返于城邑的出入口。后来“复”字繁化,加上了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帛书易中“复”字就写作“復”。《说文》云:“復,往来也。”
其二,《诗·大雅·緜》云:“陶复陶穴。”远古人居住的洞穴被称为复穴,即经过掏复而成的土窟。《淮南子·氾论》云:“古者民择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复穴的掏挖场景与“一阳初动于下,重阴覆于其上”的复卦卦象颇为相合。
其三,复字还有“从头重新再来”的接续、恢复之含义。《汉书·高帝纪》云:从复道上。师古曰:“上下有道,故曰之复。”以每日来讲,太阳司昼之六个时辰,左出右入;月亮司夜之六个时辰后再交由太阳司值。寒往暑来,夜往昼来,故《书·大传》也曰:旦复旦兮。
从年上说,一年分二至,从夏至到冬至为阴半年,从冬至到夏至为阳半年,太阳夏至出艮入乾,冬至出巽入坤。意思是讲太阳每天都是从东面升起,西边落下,且日以月为朋,日落月升,日升月落,太阳和月亮各自运行的黄白轨道交角始终保持在5°左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按照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从无疾迫和半点差错。(www.daowen.com)
另从我国出土的青铜铭文中保留的周初记日说来看,早期周人即按月亮的盈亏规律,将每月分成四期,每期7日,由月初至月末依次取名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且与每月每隔7日反复出现的四个天文大潮(8日、15日、22日、29日)相契合,反映出7日正是月行周期的一个转化之数。自剥之上九,历坤之五爻,至复之初九,共七爻,是7日也。《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七的中文发音与启、起、去、期、曲同音,表示来回往返的意思。东晋史学家干宝云:反復,天道也。因而,“7日来复”就成了“无往不复”的反复周期。
复卦上坤下震,从数上说,震数7,震为行,代表日月和五星围绕着天极(以北极和北斗七星为代表)在相对不动的恒星背景衬托下作永不停息的周期往复运动。《汉书·律历志》曰:“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因此复卦下卦震之象为地中阳气初升,蛰伏之性已重新恢复至奋发、震苏状态;上坤则是表明天时进冬,暂时还处在闭藏之令。上下卦结合的天文意义在于表明时节已进冬至,地表虽然阴冷宁静,但人们却能察知地表之下阳气始萌,草木开始反生,天地自然的阴阳已经开始了消外而息内的复始进程,有着强大生命潜能的初动一阳,在死再生,这种经历生死轮回的生命长生之本能状态正是“静以观复”的最牢固的根本之保障。
古人将复卦的卦性理解为天地之心,说阴阳刚柔往来消长,是天道固然于斯之表现。阴阳互运是宇宙生命的不息之体现,因而复卦命名充分体现出了“生生之谓易”的大易精神,同时也深刻、充分地体现了天地之心本自俱足的大美和大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