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借用国外受众之口讲述中国故事,使其由传播客体转变为传播主体,实现从“我们讲”向“别人讲”“合作讲”的转变,能更加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更易为国外受众接受和认可。
(一)配合外交战略联合策划
我国媒体需要在国家外交战略框架下,立足各自领域、特色专长、区位优势,完善对口交流互访机制,面向国际主流媒体、重点周边国家媒体,确定相对固定的联系对象,深耕细作,通过内容、渠道、资本等合作方式,提升媒体合作交流的实效和影响。同时,积极探索打造高层次的媒体对话交流平台,借助我国主场活动,加强对话交流平台的议题和成果设计,集中力量办好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媒体对话活动,增强对话交流平台实效,助力媒体间务实合作。
以中俄之间的媒体合作为例,2006年以来,在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年”“媒体年”的框架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深化与俄罗斯主流媒体的合作,已与“俄罗斯之声”、“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俄罗斯报社、俄罗斯西伯利亚广播电台、“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主体多元、层次丰富、领域广泛的对外交流新态势,实现了中国文化产品以多媒体形态,高密度、大范围登陆俄罗斯国家级主流媒体平台。
(二)扩大知华友华“朋友圈”
在国际传播领域,培育知华友华力量,需要综合利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深植海外人脉。其中,“走出去”是指我国媒体应抓紧推进海外人脉工程,从国外政界、学界、传媒界等领域,选择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人士。同时,充分运用国际公关公司和主流智库在国际舆论场的特殊影响力,提升工作有效性。“请进来”是指让目标国家的知名记者、编辑、主持人、评论员、“网络大V”及有影响力的独立制作人等来华采访交流,影响其对华倾向,客观、友好地报道中国事务,讲述中国故事,实现从“我们讲”向“别人讲”“合作讲”的转变,这是合作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所在。(www.daowen.com)
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所开展的合作传播为例,2016年10月11—25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共同组织“丝路中俄”全媒体采访中国行活动,并邀请中俄主流媒体参与报道。在30余人的采访报道和纪录片拍摄团队中,俄罗斯籍记者有12人,他们既是参与者、体验者,又是记录者、传播者,以俄罗斯人的思维视角、语言逻辑向俄罗斯受众讲述“一带一路”建设的故事,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给中俄两国以及国际社会带来的机遇,宣介“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这种把人请进来,把故事讲出去的模式,通过俄方平台传播中国声音,彰显合作传播的巨大价值。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减贫经验”线上研讨会、《对话中东欧》电视论坛、“拉美伙伴”媒体合作云论坛等多场媒体外交活动,是疫情状况下加强国际媒体之间合作的有益尝试。
(三)借力境外社交媒体平台
脸书、推特、优兔等境外社交媒体,正成为大国舆论角力、抢滩登陆的重要平台,是合作传播的新型载体和平台。我国媒体应重视并利用好这些平台,不断增强国际舆论话语权份额。
虽然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积极在脸书、推特、优兔上开设账号,发布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元素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赢得国外受众信任与好感,但是我国媒体还存在着对社交媒体传播规律与国外用户需求把握不够,内容贴近性不够强,重大新闻、敏感事件报道上缺位失语等诸多问题。
为改进上述问题,我国媒体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借力社交媒体开展国际传播,关注国外受众的信息反馈,增强双向互动。要尊重用户的情绪表达,针对不同主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与网民沟通互动。特别了解受众需求兴趣,重视对受众情况的调研分析,及时调整内容和策略,扩展对外传播辐射力。第二,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推广社交账号,借助广泛合作来提升知名度。要有选择性地关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行业精英,加强同国外一流媒体的合作交流,提高账号的活跃度和知名度。第三,尝试运用媒体网站的英文及多语种频道、户外大屏广告等资源,推广海外社交媒体品牌。同时,密切追踪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社交媒体的最新进展,及时抢占舆论阵地和发展先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