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设性形象塑造:国际危机传播及国家形象修复

建设性形象塑造:国际危机传播及国家形象修复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性形象塑造是危机国际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国际危机的解决并不代表危机国际传播的结束,更不是国家形象修复和塑造的结束。在建设性形象塑造中,必须树立强烈的沟通意识,及时将事件发生的真相、处理进展公布,以杜绝谣言、流言,稳定公众情绪,争取舆论支持。国民素质包括科学、文化、法治、秩序、爱国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尤其在危机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胸襟、行为与精神面貌对国家形象塑造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建设性形象塑造:国际危机传播及国家形象修复

建设性形象塑造是危机国际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国际危机的善后部分,它是最容易被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环节。事实上,国际危机的解决并不代表危机国际传播的结束,更不是国家形象修复和塑造的结束。

当下,各种各样的国际危机近乎成为国际社会的新常态,这些危机不仅给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对其国家形象也产生了损害。一国若能发挥逆向思维,在国际危机中创造或找到塑造和改善国家形象的契机,则可取得化“危”为“机”的良好成效。

(一)修复受损形象

危机后国家形象受损似乎不可避免,媒体要深度地理性思考,挖掘危机事件的正负面影响,共同努力减轻国家形象受损程度,修复国家受损形象。

1. “亡羊补牢” 修补漏洞

危机过后,并不等于危机应对可以止步,特别是一些重大危机事件潜存长尾效应,更需格外重视。若未能形成闭环,关联因子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重新发酵,重燃危机,给国家形象带来二次损害。在进行国家形象修复时,国家应尽力“亡羊补牢”,尽量修补漏洞。

具体来说,要及时修正和完善法律法规,有法可依。针对国际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会缺少法律依据的情况,国家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对以往法律法规中不适当的条款、细则进行合乎危机情境的修正,特事快办、特事特办,切实保障在危机中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强调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出台并公布了精准适用法律《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共涉及33项罪名。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形成制度保障。要出台针对国际危机的相关政策,完善制度建设,包括对国际危机的分类和分级、各部门和机构的权力和责任、表彰及惩罚规定、各阶段的信息发布制度等。

2. 公开交流 坦诚沟通

危机后,一国政府必须迅速、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利益攸关方公开信息,进行积极、坦诚、有效的沟通,充分体现本国政府在危机应对中的责任感,为妥善处理危机创造良好的氛围,达到维护和重树形象的目标。

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的那场飓风,媒体大量报道了灾难的镜头,死亡、痛苦充斥着人们的视线,导致人们对政府的失望和国际舆论的指责。而在汶川地震中,我国政府主动发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高效、公开和人性化完成了对灾情信息的报道,有效地引导了国际舆论,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在建设性形象塑造中,必须树立强烈的沟通意识,及时将事件发生的真相、处理进展公布,以杜绝谣言、流言,稳定公众情绪,争取舆论支持。

3. 尊重事实 承担责任

在国际危机中,面对国际公众的怀疑和国际社会的质询时,一个国家应首先正视已经发生的国际危机并主动担负起责任,然后去寻找第二责任方或第三责任方进行追责。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勇于承担责任,才能获得公众的同情、理解、信任和支持。相反,如果混淆事实、逃避责任,一旦全球公众、国际社会得知,不仅无法修复其国家形象,新的国际危机即刻产生。许多专家认为,日本对华危机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正视自己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伤害,而采取了推卸责任的做法。在修改教科书这一问题上,日本政府借口无权干涉民间活动,试图将自己置于危机之外,殊不知,这正暴露了日本政府篡改历史的真实意图。如此这般“树立”其国家形象,不但不可能修复,相反只能是火上浇油,自食其果。(www.daowen.com)

4. 展示愿景 引导情绪

危机后,修复国家受损形象还需要通过巧妙的策略和高超的技巧,展示愿景,引导情绪,产生与己有利、有益的效果,从而化危机为良机、契机。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迅速通过电视向美国人民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将罹难的宇航员视为“英雄”,并深情地说,宇航员们“挣脱了大地的束缚,去触摸上帝的面颊”。里根这篇“如诗般美好”的演说词,被称为“变失败为胜利”的讲话,对于扭转美国乃至世界人民悲痛、消沉的情绪,将其升华为对“英雄”的崇敬与礼赞,转化为完成“英雄”未竟事业的勇气和信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塑造正面形象

当国际危机发生后,对国家形象的伤害往往已经造成,这时除了要像“消防员”一样尽力去“补救”以挽回损失,更要向国际社会进行有效传播,塑造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构建富有魅力的大国形象。

2020年,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举世瞩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继推出《总书记指挥这场人民战争》《人民至上——习近平指挥战“疫”进行时》等系列多语种时政微视频,同时采用海外受众听得懂、看得明、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以攻为守;2020年2月和3月接连创作时政微纪录片《武汉保卫战》、动画微纪录片《战武汉》《守护生命》等,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领袖风范和人民至上的责任担当,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创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形象展示中国制度、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以及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强力回击了境外别有用心的质疑和造谣。3部片子在总台多语种、多平台、多渠道、多频次分发推送后,多次刷新总台视频产品的对外传播新纪录,被包括G7国家在内的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820余家海外主流媒体及网站广泛转发、转播,引起受众热议,有利、有效地引导了国际舆论,塑造了中国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

(三)展示良好的国民素质

良好的国民素质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素质包括科学、文化、法治、秩序、爱国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尤其在危机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胸襟、行为与精神面貌对国家形象塑造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汶川地震中,我国民众众志成城的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成为对国家形象塑造的积极补充,甚至让国外观察家惊呼“中国民众力量在全球视野中崛起”。

应对国际危机,媒体应当积极予以宣传引导,如对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应采取各种传播手段予以广泛宣传和报道,体现团结的民族精神,展现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展示中国人民良好的国际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他们的国家,不可避免地折射出国家形象。美军虐囚是驻伊拉克、阿富汗美军基地少数官兵所为,但此事曝光后,世界各国纷纷表态,矛头直指美国政府,其中既有先前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国家,也有美国的盟国、盟友,这使美军、美国的形象一落千丈。

(四)真实记录 借嘴说话

在国际危机后期,可以通过纪录片或专题片的形式,对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国家政府在危机中的表现进行真实的记录和展示,进行多语种国际传播,引导国际受众和国家社会对我国形象以及政府执政能力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此外,如果能借助第三方力量,通过第三方传递信息,往往会起到降低国际公众的戒备心、重获信任的效果。例如,通过国外媒体或者国际组织传递出对中国危机应对的支持和褒奖,不仅能够力挽狂澜成功跨越危机,甚至还可能将危机事件转变成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