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机
危机(Crisis)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Krinein”,原是一个医学领域的专有名词,意思是指“人濒临死亡,游离在生和死之间的状态”。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将危机定义为“潜伏的祸机”“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于危机的解释则为“巨大的危险、困难或者情况不明的关键时刻”(A point or moment of great danger,diきculty or uncertainty)。
危机常与“突发公共事件”“突发事件”同义替用。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出界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紧急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2007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弱化了“公共”二字,对“突发事件”的界定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危机主要是指社会群体、公共领域产生影响的突发事件,“危机传播”也聚焦“突发事件传播”。
(二)危机分类
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突发事件与危机的内涵一致,遵循《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结合对近20年发生的国际危机的梳理,把危机国际传播中的危机类型分为国家主权、大国冲突、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冲突事件五类。
1.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最重要属性,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国家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本国的情况,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国家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独立自主决定、处理本国的内部和外部事务,其他国家无权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
国家主权类的危机是指以企图侵犯、分裂或干涉国家内政为目的,挑唆民族关系、激化国家内部矛盾而制造煽动、策划实施的各种事端。
2.大国冲突
一些国家由于担心中国崛起会削弱他们数百年来形成的国际地位,转变国家战略集中应对所谓“大国竞争”。其中最为警惕的莫过于美国,美国已把中国列为头号竞争对手,对华战略由原来的“遏制加接触”改变为“以遏制为主”。
2018年3月,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极限施压。同年12月,美国挑起“媒体战”,要求有关中国媒体驻美机构注册为“外国代理人”,后在2020年2月将5家中国媒体驻美机构列为“外国使团”;当新冠病毒首先袭击中国后,美国又对中国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舆论战。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地认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危机不断,国际舆论斗争不可避免,对美舆论斗争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基本主线,危机国际传播将成为主要内容。
3.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www.daowen.com)
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新发传染性疾病、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都属于公共卫生事件。
4.自然灾害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灾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显著等特点,主要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如2008年初中国特大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
5.社会冲突事件
社会冲突事件一般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经济安全事件、重大刑事案件、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民族宗教突发群体性事件,以及其他社会影响严重的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此外,社会冲突事件还应包括事故灾难,如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这些危机事件往往都是由技术和社会的变化而引起的,成因复杂,产生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容易引起社会的焦虑和恐慌,如2014年“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
(三)危机传播
危机传播是指在危机产生、发展、结束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在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中,以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其他传播渠道为中介,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或多级互动的信息传递与沟通行为,以最大限度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其中,政府是危机传播的主角,媒体则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纽带,在向公众和决策部门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信息,稳定社会情绪、获取舆论支持,监督危机管理中各种资源的调配和使用,预防和减轻重大危机的危害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危机国际传播
当下,危机国际传播已成为国际传播的一个新兴且极为重要的领域。它是不拘泥于危机发生的国家或地区,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大众传播渠道将国际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报道和评论的传播活动。
国际危机具有一般事件的特点,但不是一般的新闻事件,它的广度、强度、深度、影响更大,挑战也更大。其一,在危机国际传播中,媒体的报道不能简单沿用一般新闻事件的报道机制和方式。其二,由于国际危机牵涉各国实际利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因此,每个传播主体都必然会从本国利益出发来对国际危机事件进行事实性的报道和意见性的评论。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对国际危机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的过程中,都蕴含了各个利益攸关方国家的政治倾向性,明辨分析这种倾向性并做出有针对地引领或回应是危机国际传播的又一挑战。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即使是面对同一国际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美国媒体依然惯用“双重标准”针对中国,中美之间的舆论战不断升级。其三,中国在理论方面与美西方存在差距。危机国际传播相关研究在美西方已有30年历史,代表性的理论有罗森塔尔 (Rosenthal) 的危机理论、斯蒂文·芬克(Steven Fink) 的阶段分析理论、威廉·班尼特(William Benoit) 的形象修复理论等。从2003年“非典疫情”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19年底开始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所引发的舆情和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促使我们主动学习关于“危机传播”这一来源于西方的理念和策略,但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中国必然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危机传播理论体系,在借鉴理论的同时,立足中国视角,提出中国的危机传播理论主张和实践措施。这是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