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日本媒体是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竞争性力量”代表,因为这两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多以质疑和负面内容为主,成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域外媒体”。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在地缘政治中迅速崛起,对美国和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冲击。2008年,发轫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纷纷衰退,只有中国依然保持中高速稳定增长。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新的世界格局中,美国作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历史与现实的重重纠葛使中日关系越发复杂并在低谷徘徊。因此,美国和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体是质疑和负面的,成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长期和强劲的对手。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足迹所至之处总有美国和日本的反作用力或明或暗地如影随形。中国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有效传播,不仅要就对象国的情况谋篇布局,也要应对美日媒体“竞争性力量”的影响力,以优化舆论环境,确保传播效果。
(一)美国媒体对第三国的影响力
美国媒体的全球发展与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相辉映,除美国之音(VOA)等国有宣传机构得到政府资助在各国广泛布局外,大型私营媒体集团出于营利和发展的目的进军全球市场,如汤森路透集团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404个分支机构,美联社在120多个国家与地区建有300多个分支机构。[1]根据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 2017年发布的报告《全球媒体集团30强》(Top Thirty Global Media Owners)显示,美国Alphabet(谷歌的控股公司)、脸书、康卡斯特(Comcast)、百度、迪士尼占据了榜单的前五位,谷歌和脸书分得2016年全球所有媒体广告开支的20%,谷歌获得794亿美元广告营收,脸书广告营收为269亿美元。[2]
私营媒体表面上与美国政府互相监督,但出于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利益考量,在国际发展和国际传播方面美国媒体与政府互相推动、彼此借力。美国媒体利用自身具有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舆论中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维护美国价值观,并在对外事务中与政府保持默契。
当前,世界上流通的80%的文字和影像来自美国,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都是在美国生产制作或受美国控制影响,在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来自美国的节目往往占60%以上。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本土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l%到2%。美国输出的不仅是媒体产品,还是文化、价值观、影响力和话语权。[3]
美国媒体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常常利用自身强势影响设置议程,裹挟其他国家应对中国,并离间和分化中国友邦,给中国的传播设置重重障碍。(www.daowen.com)
(二)日本媒体对第三国的影响力
日本一向重视发展大国关系,其外交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坚持以日美同盟为基轴,以亚洲为战略依托,重视加强日美安全合作,同时致力于稳定对韩关系,深化与东盟关系,加强对欧关系,改善日俄和日朝关系。日本《读卖新闻》2015年报道,日本将加强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主流海外媒体的电视广告宣传和播放,向国际社会宣传战后日本所做的国际贡献,意在与中、韩展开国际舆论战。[4]日本媒体在国际化进程中积极配合日本政府参与地区和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
日本传媒业由五大私营传媒集团主导,即朝日新闻社、读卖新闻集团、每日新闻控股集团、日本经济新闻社、富士产经集团,旗下有几十家公司,从事媒体业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以及文化业如美术馆、交响乐团,还有服务业、娱乐业等。五大集团掌握着日本一半以上的传统媒体市场份额和舆论话语权,同时奠定了日本私营媒体与文化同步迈向国际的战略,如动漫和电子游戏在海外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朝日新闻社在国外有6处印刷网点、33个国外记者站,与美联社、路透社、新华社、《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国内外20多家报社、通讯社建立了特约通讯和合同关系。2015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全资并购了英国《金融时报》。
日本的公共电视广播、日本放送协会(NHK)承担了政府的国际传播任务,面向全球播出的广播节目GS(General Service)使用英语和日语日播24小时,面向特定地区播出的RS(Rigional Service)使用17种外语日播34小时40分钟。20世纪90年代,NHK推出了“电视日本”计划,得到日本邮政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在纽约面向全美国、在伦敦面向全欧洲播放,其免费频道“NHK World Television”和付费频道“NHK World Premium”覆盖了除非洲西部、南部以外的175个国家,实现24小时播放。
日本采取综合化的传播策略影响其他国家,不仅与媒体传播相配合,还积极开展政府援助、企业援助及商业、流行文化输出等。以东盟国家为例,日本推出适合东盟国家国情的政府援助、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品质好的“日本制造”,以及成功的文化推广(旅游、餐饮、漫画、音乐等),有效淡化了东南亚各国作为二战时期受害国对日本的仇恨情绪,提升东南亚人民对日本的好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