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交流的良好效果表现为客体将传播主体蕴含在内容中的立场和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思想、情感和行为,即传播主体通过与客体进行交流,能够让客体有体验、有领悟、有反馈,进而转变为行动。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反映了客体感知度基础上的传播有效性,能让传播远远不止于客体接收信息,更使传播进入下一个新的循环。在当今这个传播主体与客体时常易位的时代,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往往成为新一轮传播的开始,使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到新的高度。
近年来,中国媒体在重要议题上主动发声、解疑释惑,使国际传播在受众中的感知度不断提升,激发了受众的互动热情。例如,2016年围绕南海仲裁案的传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受众反馈为例,南海仲裁案结果揭晓,海外受众纷纷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络留言表达观点。不少人认为,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既不利于争议的解决,也不利于中菲关系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双边谈判仍是解决南海争议的主要途径。在希伯来语脸书发布《三分钟看懂南海历史》视频短片后,以色列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对中国的支持。法国网友发邮件说:“我认为南海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棘手的问题,我希望菲律宾方面可以与中国就此问题在冷静和平的氛围里进行磋商,以公正和建设性的态度,解决双方分歧。”老挝语脸书粉丝也纷纷留言,“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完全支持中国”。
再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美国频频对华污名化:妄图塑造中国是疫情的“罪魁祸首”;使用“中国病毒”“武汉肺炎”这样的字眼;歪曲中国驰援世界、伸出援手是一种作秀;污蔑中国医疗物资质量不过关……施展其“甩锅”之能事,为本国政府抗疫无能寻找借口、推脱责任、转嫁矛盾,中国决不能为美国抗疫不力“背锅”。(www.daowen.com)
在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迅速报道,精心设置议题,主动有所作为,用事实性信息揭露某些媒体的不实指责,加强评论反驳某些媒体的歪曲报道。提高信息供给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对国外媒体推送“喂料”,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如何防控、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更多有益借鉴,与外媒形成良性互动,被世界各国媒体广泛转载。国际媒体在报道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制度优势进行了说明,呼吁各国政要从中国的经验中学习如何更好地抗击疫情。
德国《世界报》网站刊文指出,“面对紧急形势,中国制度发挥出巨大效力。强大的应对措施只有在人力物力充足和管理完善的制度下才可能实现”。俄罗斯《劳动报》认为,“正是中国的体制优势,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俄罗斯报》认为,“防控措施取得积极成效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体制优势”。亚洲新闻台分析称中国政府动员了200多个医疗队,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修建了多个医疗设施等应对措施,减缓了病毒在国内的传播。他们还报道了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表示,中方“积极的反应”和“大胆的措施”改变了新冠肺炎升级的进程。《纽约时报》发布对世卫组织考察组外方组长艾尔沃德的长篇采访《在中国抗“疫”的全面战争中》,指出中国政府的防控措施强力有效是由于中国一线工作者像对待战争一样防控疫情。《经济学人》称,新增病例的下降归功于中国动用人力和技术进行了精准隔离。世卫组织敦促所有报告病例的国家学习中国,尽可能地展开新冠病毒检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