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信息采集发布:一个与多个的比较

信息采集发布:一个与多个的比较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国际传播要加大力度推进节目制作的全面前移,建立国内外、前后方有效联动机制,实现信息采集、内容制作和节目发布的“一”与“多”。(一)信息采集的“一”与“多”国际传播媒体要充分调动国内外媒体资源,发挥驻外站点、海外分台、分社、节目制作室本土采集优势,及时跟进报道世界各地重要新闻,突出新闻时效。(二)内容制作的“一”与“多”制播平台的“一”与“多”,即一个融媒体中心与多语种传播终端。

信息采集发布:一个与多个的比较

理想的国际传播是实现资源贴近窗口、节目贴近受众、媒体贴近市场。做到这一点,中国国际传播要加大力度推进节目制作的全面前移,建立国内外、前后方有效联动机制,实现信息采集、内容制作和节目发布的“一”与“多”。

(一)信息采集的“一”与“多”

国际传播媒体要充分调动国内外媒体资源,发挥驻外站点、海外分台、分社、节目制作室本土采集优势,及时跟进报道世界各地重要新闻,突出新闻时效。在信息采集方面,要处理好一种语言与多种语言信息采集的关系,通过母语与外语连续性、不间断地在总部媒资平台发布。多语种编辑团队将重要稿件及时编译成对象国母语或直接使用英语在多语种、多媒体平台发布。

以CNN为例,美国、欧洲、东亚、中东是CNN的重点采集区域。CNN有9个国内记者站(包括全球总部亚特兰大)和27个海外记者站(包括伦敦、中国香港、阿布扎比3个制作中心),组成多层次全球新闻采编网络。[3]一旦全球各地发生重大新闻事件,CNN立即通过全球电视网进行多语种、不同地区版本的权威发布,真正实现了全球新闻的无时差报道。

(二)内容制作的“一”与“多”

制播平台的“一”与“多”,即一个融媒体中心与多语种传播终端。一方面,融媒体中心通过打破媒体板块分割的运作模式,设立总编调度中心,建立采编联动平台,统筹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终端发布;另一方面,多语种播出平台根据受众需求,将相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特色内容产品,在广播、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移动终端进行发布,同一报道素材可以被不同平台使用,实现新闻资源的最大化有效利用。

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为例,其在内部建立起跨平台和跨语种的集成式工作模式,将下属各个对外视听传播媒体节目制作资源充分汇集、整理、加工、分配、协调和利用。这种运作模式体现了“开放和互助”的理念,借助海外播出平台,快速、高效地把有价值的新闻传播出去,成为应对激烈国际新闻竞争的有效策略。与之相似,BBC提出“360度全平台”传播理念,通过成立“未来媒介和技术部”,建立广播、电视、网络之间的共享机制。(www.daowen.com)

(三)节目发布的“一”与“多”

世界各国千差万别,发展程度迥然相异,中国内容的传播不能千篇一律“发通稿”,既要讲世界通行的“普通话”,也要针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讲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方言”,做到有的放矢。

一方面,要注重本土语言与通用语有机结合。英属联邦国家遍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多个国家,英语普遍通用,英国文化影响深远。以对巴基斯坦传播为例,巴基斯坦原为英属殖民地,虽然民众主要使用母语乌尔都语进行交流,但是上层社会精英在重要场合依旧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因此,对巴基斯坦的传播要使用英语兼顾上层社会使用习惯,又要使用乌尔都语关照社会大众需求。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等国家同样如此,国际传播要平衡使用英语与印地语、泰米尔语、孟加拉语、缅甸语、泰语等语种关系。

另一方面,实现全球共性内容与本土特色内容有机结合,合理配置全球新闻、区域新闻、本土新闻和中国新闻。全球新闻用中国视角解读,突出专业性、深度性和权威性;区域新闻和本土新闻注重贴近性、多元性和现场感;中国新闻突出中国视角、中国主张、中国价值。

以BBC对非洲传播为例,新闻大多具有国际性,新闻节目充分发挥BBC在世界各地有记者站的优势,每小时都有从前方发来的最新消息,包括国际政治、经济、体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最新前沿动态。与此同时,BBC非洲节目也立足本土,特别是法语节目基本都与非洲大陆有关,体现出其对非洲现状和未来的参与和关切。BBC在非洲话题上更像一个本土媒体,又比本土媒体更具全球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