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的设置能力是媒体的基本能力,体现的是对传播的人物和事件的定义权和解释权。它决定了媒体是否能把控事态走向、阐释核心概念、引导话语权流向,体现了媒体社会价值。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国媒体亟须夯实业务基础,加强议题设置能力,主动引领国际传播流向,掌握国际传播的主动权。明确议题优先性,主动设置议题,有利于有效提升舆论斗争成效,提升面对重大问题时的对外发声能力。
(一)美西方媒体有丰富的议题设置经验
国际传播舆论斗争的对象主要是美西方,而美西方国际传播的历史较早,有丰富的“抹黑对方”“洗白自己”的经验。美国第一份日报《宾夕法尼亚晚邮报》诞生于1775年,以“环球纪录”(Universal Register)为创刊初衷的英国《泰晤士报》诞生于1785年,历史均超过200年。美国《纽约时报》于1851年创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美国的第一份国际性报纸,于1908年在波士顿创刊。英国广播公司(BBC)在1922年成立,至今有100年的历史了。
西方媒体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既伴随着工业化,又伴随着殖民化,不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殖民地传播都有丰富的经验。美西方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擅长通过设置议题的方式,包装、美化其侵略、掠夺、战争、屠杀等行径,并将其政治理念、价值判断等通过媒体报道向外传播。2020年,全球范围内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但中国疫情很快就得到有效控制,而美西方疫情管控不力,于是他们就采用了各种“甩锅”的方法抹黑中国,这既是美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的傲慢、偏见,也是其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的习惯性做法。
美西方的社会学心理学都比较发达,善于运用“意见领袖”的方式引导大众。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媒体在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授意下,炮制了一批议题,发布了大量虚假报道,从“伊拉克正在制造核武器”到“伊拉克人民感谢布什总统”,在当时外界很难对战争真实情况进行判断,这些恶意设置的议题,对战争的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10余年后,当年抹黑伊拉克的《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戈登,在新冠肺炎疫情溯源问题上故技重演,炒作“新冠病毒源于实验室泄露”,虽然立刻遭到中国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但其造谣生事的能力在西方社会仍然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西方的“议题设置”能力,体现在国际政治和中外交流的各领域。比如,美西方学者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我们要提升在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性,就必须提升议题设置的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相应地,国际传播的格局也发生了改变,美西方的文化霸权和媒体霸权不可能继续延续下去。伴随着“东升西降”和“中升美降”,全球话语体系正在发生变革,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将日益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至今,新思想、新论断、新倡议的提出,更需要与之相称的国际传播新概念、新逻辑、新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议题设置能力,引导全球话语权的走向。
(二)议题优先决定传播内容的走向和受众的认知方向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国际传播的叙事框架内,率先设置议题往往更能“先声夺人”,直接决定内容走向。首提的观点、首发的分析、首做的关联,不仅更容易组织新闻素材,而且往往能作用于受众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因果推测和是非判断。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谁最先抛出议题,谁最容易实现病毒式传播。有时很多议题,在提出时事实逻辑并不是很清晰,等到事实真相澄清以后,这个议题的热点可能已经被下一个热点议题所取代,而在受众记忆中这个议题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新闻的“首发”体现媒体的新闻抢发能力,那么议题的“首提”则体现在媒体对传播事件的定义能力。率先提出的议题更容易对受众的判断产生影响。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信息舆情严重过剩的新传播形态下,内容主体和受众认知的关系也已发生明显改变:率先进行的报道、率先抛出的论调、率先发布的观点和受众的认知关系更为密切。(www.daowen.com)
近年来,我国媒体和一些新闻发言人,经常以多种方式在多种场合驳斥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澄清真实情况、阐述我国立场。相对于过去,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专业性大大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传得越来越响,越来越远。但是,我们主动设置议题,科学设置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能力还不够,我国媒体更应在国际热点问题,尤其是国际涉华敏感问题上,以专业水准和高超表达,提升议题设置能力。比如,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主张,主动设置议题,在人权、主权、民族、宗教等敏感重要领域加强议题策划,强化世界性问题的中国化阐释和中国问题的国际化表达,更主动、更直接地引领各国受众的客观公正认知,切实提升中国媒体、中国报道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议题优先的实现路径
坚持议题优先性,就必须强化媒体的策划能力,提升内容生产核心竞争力,提高对外传播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能力。
第一,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原则。国际传播必须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的原则。随着国际传播事业进入新时代,我国媒体在业务发展上面临着传播中国声音的迫切需要和内容生产制作能力仍然相对滞后的矛盾,我国媒体提升内容建设既必要又紧迫,要对国内外的形势,特别是传播的对象国有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的外交外宣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对国际传播的规律有深刻的把握,编辑记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切实推进全媒体时代新闻策划、采访、编译、播出等内容生产的全流程再造,推出更多融媒体原创新闻产品,提高我国对外传播的感染力和针对性。
第二,坚持“量”和“质”的有机统一。国际传播必须坚持“量”与“质”的有机统一,提高原创新闻制作能力,必须实现“量”与“质”的双向提升。在数量方面,每个对外语种传播部门都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原创新闻制作能力,每天制作发布双边报道,每周做深度的自采新闻,对于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等通用语播出平台还要有更高的要求,有时可做到24小时直播。在质量方面,要充分研究传受双方的关系,采取“一国一策”的差异化传播思维,加大对双边关系和中国相关议题的报道力度,用本土媒体的视角解读本土和区域内容,用中国视角解读世界层面的议题。
第三,从时间、空间和逻辑三个维度传播中国理念。从时间上,要追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解读发展历程与艰难探索,并回归到今天的历史传承和繁荣发展进程中来选择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的问题。从空间上,要进行横向比较,纵论东西价值体系,阐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解读文化差异与文明隔阂,探讨天下大同、四海同春的理念,阐述东方智慧、中国方案。在逻辑上,要通过时间和空间进行对比,循循善诱查找原因,最终得出中国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结论,实现中国价值的国际化表达。
第四,根据不同国家、地区、平台设计“N个角度”选题。“N个角度”是指各个对外语种传播部门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平台设计出“N个角度”的选题策划,根据国家战略和传播规律确定选题,并根据议题类型确定表达方式,根据传播平台确定节目形态。我国媒体还要培养一批调查性报道记者,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采用可视化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切实提高国际传播的贴近性和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