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信息均衡性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

信息均衡性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坚持正面内容为主的报道原则下,中国的国际传播也要客观正视和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适度报道负面内容,只要报道得法,有正确的认识,坚守准则,尊重事实,拿捏好报道的分寸,善于从负面信息中发现正面因素,让受众多方位了解事实的真相,负面内容的报道也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信息均衡性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

信息均衡性指的是在国际传播中传递的信息既要有侧重点,又要兼顾信息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不能顾此失彼。具体来看,信息均衡性主要体现在多种类型话题的均衡、新闻与非新闻内容的均衡、各类媒体节目形态的均衡、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均衡等。

(一)多种类型话题的均衡

从国际传播内容涉及的领域来看,国际传播的话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包含与政治、经济、社会体育文化等领域相关的内容;其二,包含关于中国、对象国本土、对象国所在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内容。无论上述哪一类话题,都是国际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国际传播的综合性非常强,其所传递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体育、文化等几乎所有领域,是各个领域信息的糅合。虽然看起来国际传播内容较为零碎,但是它们都是围绕在提高国家形象和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前提下展开。因此,无论是哪一类信息,只要能够帮助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对中国形成一定的认知度和好感度,都应该对其加以传播。

其次,由于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提高国家形象和维护本国利益,中国的国际传播首要传播的就是有关中国的内容,即通过增加中国内容的比重,做到有效传递中国声音。但是,并非关于中国的内容越多,传播中国声音的效果就会越好。为了满足对象国受众的信息需求,并获得更多国际受众的认可和支持,国际传播还要符合海外传播规律,增加世界话题、区域话题和本土话题的比重,用本土媒体的视角解读本土和区域内容,用中国视角解读世界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这些话题的传播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价值观和立场。当前,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内的众多国际媒体大多在传播对象国建立了本土采编团队,采取传播全球内容加本土内容的模式,辅以本土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当地进行信息传播。

(二)新闻与非新闻内容的均衡

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国际传播的内容包括新闻、广告教育、娱乐、知识等多种类别,其中,新闻报道是国际传播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伴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传播中有关社会、文化、知识等相关的非新闻内容数量大幅增加,在帮助受众认识中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鉴于新闻是国际传播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国际传播中的新闻内容应保持一定的合理比例。

虽然中国的国际传播在新闻与非新闻内容的合理配置方面并未表现出特别突出的问题,但是新闻内容不仅是通过消息的形式对相关事件进行告知性报道,而是应该在告知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产出更多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等节目或内容。鉴于系列特色新闻产品是国际传播内容建设的物质载体和生动呈现,我国媒体应该把握海外受众的关注度,推出第一手的、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加大调查性报道的力度,多讲普通中国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采制大量有关中国内容的音、视、图、文特色新闻产品,拍摄能够反映现代真实中国的优秀微视频、纪录片、影视作品;在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流媒体开办“中国剧场”,加大中国优秀影视剧的海外播出力度,贴近国外受众需求,满足海外受众期待。

(三)各类媒体节目形态的均衡(www.daowen.com)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新态势,新兴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鉴于世界各国在媒体技术方面的成熟程度有所不同,国际传播中应该在把握对象国媒介技术发展情况和对象国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的内容形态,注重新兴媒体内容形态与传统媒体内容形态的均衡。在这一点上,中国媒体做得比较成功。

首先,突出新媒体传播。新媒体国际传播可以淡化官方媒体意识形态色彩,在相对平和的语境中与受众开展互动。当前,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大在脸书、推特、优兔等国外主流社交媒体上的发声力度,打造立体化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媒体需要积极打造自己的传播媒介,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民间舆论平台的巨大潜力,利用自己的发声工具实现“造船出海”,使国外受众随时随地能够借助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自由获取资讯,发布信息,表达观点,主动设置议题,抢占话语权

其次,在顺应新媒体传播大趋势的同时,中国媒体还应根据传播对象国的媒体发展水平和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确定所传递内容的形态,而非一味追随新的传媒技术传递新形态的内容。目前,中国媒体已经在世界各地进行了立体化传播布局,即在进行网络和移动通信等社交工具布局的同时,并未放弃对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布局。以俄文版《中国风》杂志为例,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俄罗斯报》联合发行的一本杂志,也是俄境内唯一一份由中俄两国国家级媒体联合出版的介绍中国的平面媒体,在移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该杂志全年发行量达到了36万册。

(四)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均衡

国际传播致力于实现的是正面传播效果,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应兼顾正面内容和负面内容的平衡报道,一味否定负面新闻报道,未必就能取得正面传播效应。如果宣传味较重,传播性不足;政治性鲜明,社会性不够;刚性有余,柔性不够,则不易被国外受众接受,会制约对外宣传的实效。

在坚持正面内容为主的报道原则下,中国的国际传播也要客观正视和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适度报道负面内容,只要报道得法,有正确的认识,坚守准则,尊重事实,拿捏好报道的分寸,善于从负面信息中发现正面因素,让受众多方位了解事实的真相,负面内容的报道也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应当认识到,中国在4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这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虽然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仍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虽然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力度,但是难度较大,相对滞后。这都是过程性的,而且在不断的改进中。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往往专注于中国的问题,尤其喜欢在中国的人权、民主人民币汇率、军事力量、对外投资、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粮食等问题上做文章,开展了大量负面报道。对此,我国国际传播应根据境外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选择性地客观报道负面消息;本着“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原则,对于重大敏感问题,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涉华问题,以“国际舆论关注、对象国受众关心、对中国有利”为标准,在把握我方口径的基础上,采用符合境外受众思维习惯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报道。

因此,“以我为主、以正面为主”的报道原则不等于“事事唯我、报喜不报忧”,更不是意味着简单的排浪式宣传和溢美之词的堆砌,在做负面内容的报道时,只要注重将不同报道方式在总量上的比例均衡与时间上的比例均衡相结合,就能够帮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信息的充分性,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也有助于提升媒体公信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