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了解或亲疏态度,是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受到所在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环境、宗教信仰和自身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国际传播中,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客体的文化差异,才能在内容选择、议题设置、分析框架、叙事技巧、文风格调等方面,全面照顾到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进而以入情入理的方式,突出所传播的与中国相关的内容与受众的关联性,避免自说自话。
从中西方在政治基因、家国观念、思考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切入可知,在古老的中国,由于历史传承,社会民众普遍认可“大一统”家国观念,对与此相关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较强的认同感。然而,西方国家更多认同古希腊城邦制的传承和演变。正是由于上述中西方在政治基因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民众的诉求和社会期待也不同。例如,近年来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的电视剧《甄嬛传》,该电视剧中“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与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明显不符,导致其改编后的英语版本在美国播出后并未赢得受众的喜爱。由此可见,在国际传播的内容策划阶段,最应该加以重视的是传播对象国民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充分了解传播客体对于中国哪些内容感兴趣和对中国哪些观念难以认同。
同时,追溯东西方不同国家的文化根源可知,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的因素。然而,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文明,强调“一神论”,信奉上帝。当下西方媒体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给中国贴“专制”标签的做法,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认同和家国观念传承缺乏了解的表现。(www.daowen.com)
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和价值认同差异较大,亚非拉大部分国家又在被西方殖民的过程中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先入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际传播中的客体普遍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带有鲜明“中国传统”印记的标志性元素。加之中国的传统宗教和文化无论在词汇、语言,还是价值体系上都是古代的,并未在国际传播中实现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完美结合,这无疑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效果。
因此,成熟的国际传播,应该是在理解客体的社会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或价值观念等以传播对象国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转换或包装,以最大限度增强其被接受和认同的概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