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和媒介融合使跨国企业具备成为国际传播主体的基础,企业国际发展的需求,也促使其认识到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主动参与到国际传播中来。例如,瑞士的银行和手表制造业、德国的汽车和精密仪器制造业、法国的时装和化妆品行业、美国的软件设计行业和好莱坞电影等,都成为国家形象的名片和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中国的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跨境电商等国际业务,为不同市场、不同地区客户提供同样优质、高效、可靠的服务,影响着众多海外商家。在考察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企业时,有学者将企业划分为跨国企业和非跨国企业、媒体企业和非媒体企业加以论述。在本书中,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企业主要是指经营媒体之外其他商业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跨国企业。
(一)传播战略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
企业参与国际传播的范围和程度受企业性质的制约,其传播对象的针对性较强。一般来说,非跨国企业因市场和用户主要分布在本国范围内,国际传播需求不高,参与国际传播活动属于偶发性、阶段性行为。跨国企业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苹果、通用电气(GE)等作为国际性、全球性的营利组织,其经营范围和用户市场本来就遍布全球,加之经济实力雄厚,公关和营销部门齐全,所以会经常性、持续性参与国际传播活动。这些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前,通常已经针对目标国家做过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进而针对特定消费者群体开展国际传播活动,信息的指向性明确,较容易产生影响。
(二)企业传播选择性较强
企业开展国际传播,在覆盖范围、传播手段和传播对象等方面的选择性相对较强。这是因为,其一,企业国际传播是以市场为导向,主要目的是进行品牌或产品宣传,故而宣传国别会选择目标市场所在地,覆盖范围有所侧重;其二,企业的国际传播通常会受到预算的限制,以广告性内容为主,因此在传播渠道的选择上会偏向大众媒体,配合会议、展览等宣传性手段;其三,企业传播的对象是利益相关方,客户、投资方和当地的权力机构是企业最重视和关注的传播对象。
(三)企业传播意识形态色彩较弱(www.daowen.com)
企业国际传播受到商业行为属性的限制,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因此企业会主动采取适应性原则,力求获得目标国家市场和消费者认可,避免触碰政治和文化的敏感领域,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有的规模比较大的跨国公司很少与媒体进行直接合作,也不直接进行对外传播。与之相应,企业国际传播以产品或服务作为直接的、可接触的传播内容,传播对象通常会通过自己的消费者身份来看待企业主体的国际传播,所以不会像面对政府传播那样预设立场,由此受众更容易接受企业所传播的内容。
但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仍要注意外交政治环境的转变,保持一定的政治敏感度。例如,2018年4月在中美贸易冲突中,中兴通讯公司发表的声明表明,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不管是在塑造企业形象,还是在海外利益的保障方面,与我国外交政策都是密切相关的。[11]
(四)企业传播与公关活动结合紧密
一般来说,企业成就不是引发国际消费者深度关心和客观解读的充分条件,因此,企业要通过公关活动引起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情感、道德和信念层面的基本认同,提升企业的品牌和形象,进而为企业带来好的声望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公关活动中,人际直接接触增多,不仅有信息的交流,还有情感的交流,可以深层次传递信息,利于超越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基于契约的利益关系,构建价值共同体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