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主客平等:主体性及转化

主客平等:主体性及转化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间性取代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当代哲学消解一元主体,用对话理性、交往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国际传播的主体是信息的发布者,客体是接收信息的对象。这是体现传播主体、客体之间平等性、交流性、互动性的合作传播典范。

主客平等:主体性及转化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指交往过程中所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统一性关系,强调一种互动空间、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主体间性取代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当代哲学消解一元主体,用对话理性、交往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2]认识论角度看,主体间性一方面指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模式,另一方面指人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认识关系模式。

国际传播的主体是信息的发布者,客体是接收信息的对象。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和客体界限分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缺乏双向沟通、交流、互动的可能和渠道。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传播学理论中的“受众”概念不断“消解”,客体的主体化理论应运而生。[3]客体不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内容生产者和信息传播者,随着客体的不断被“赋能”[4],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从主动、被动关系,变成了彼此平等、互相转化的关系。新的传播渠道与平台也为主体、客体关系的互动和重构提供了诸多可能。

就转化而言,传播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表现为双向转化,两者相互依存。当前最普遍的实践是受众的声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成为传播内容的组成部分;媒体也有意识地根据受众的意见调整传播内容、传播方式或传播渠道。有时新闻报道本身就成为新闻,以“南海仲裁案”为例,中国宣示南海是中国的,此时中方是传播主体;南海周边有关国家对此进行回应,这些国家就从传播客体变成主体,而中方则转化为客体;若美国就此事表态,则其他各方在此时就变成了传播客体。

客体的主体性在社交媒体时代得到显著提升,传播行为变得更加泛化。“产消者”(Prosumer)[5]一词生动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主体、客体之间的对等关系,即媒体消费者也是他们所消费的产品的部分生产者[6]。现在的客体早已不像传统媒体主导舆论的时代那样被动、单向地接收信息,每个个体都可以随意地选择、发布和聚合信息,他们对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已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一环。媒体也不再是传播的单一中心,个体不但成为信息传播中心,甚至还参与新闻事件、影响事件进程。(www.daowen.com)

主体间性理论启示我们,在国际传播中要辩证看待新的传受关系,尊重受众的主体属性,转换观念、放下身段,改变以我为主、自说自话的传播方式。通过采用合作传播的方式,实现与受众的平等交流和互动,贴近受众需求,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借用国外受众之嘴讲述中国故事,使其由传播客体转变为传播主体,实现从“我们讲”向“别人讲”“合作讲”的转变,能更加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更易为国外受众接受和认可。

2017年7月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及其广播电台联合开发的“中俄头条”双语客户端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上线仪式。“中俄头条”每天制作50条中俄新闻,截至2020年4月下载量已突破650万,对俄罗斯上层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得到了普京总统的充分肯定。这是体现传播主体、客体之间平等性、交流性、互动性的合作传播典范。通过这一合作,中俄双方互为传播主体和客体,双方可通过“中俄头条”双语发布,共同打造更加开放、便捷的双边多功能新闻信息服务平台,为促进两国民意相知、民心相通,为夯实两国传统友谊注入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