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传播竞争中,“国际话语权”是核心发展目标之一。国际话语权是指国际传播中就某一特定问题表达自己看法并且影响国际社会舆论的行为能力、思想能力和制度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政治权力斗争不仅围绕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传统硬实力资源展开,而且围绕价值观、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软实力资源展开。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在信息时代,真正的赢家不是看哪个国家拥有最强大的军力,而是看哪个国家的故事讲得最动听,因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有多少武器,只有讲好故事才能吸引别人。[3]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迅速发展,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制造业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仍未明显好转,国际话语权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严重不匹配,抹黑甚至污蔑中国的言论在美西方依然甚嚣尘上。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尼克松总统首席中文翻译傅立民(Charles Freeman)指出,美国的政治精英正在将中国刻画成“经济盗贼、军事侵略者和极权主义的推广者”,大肆宣扬“中国黑客窃取美国技术”等子虚乌有的事。[4]受精英舆论的引导,美国媒体推波助澜加深大众对中国的误解,给美国大众戴上了“有色眼镜”,长此以往,世界对中国将会形成“刻板印象”,因此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总体上仍然滞后,“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与中国走向世界对良好国际舆论的需要,仍有一定距离。大国崛起必然要求相应的大国传播能力,在基本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后,必须解决在国际上“挨骂”的被动局面。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