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历史博物馆展品翻译:四川旅游景区实例

历史博物馆展品翻译:四川旅游景区实例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历史博物馆展品标题翻译历史博物馆中的展品多为出土文物,它们早已从现代日常生活中消失。所以历史博物馆展品标题的翻译旨在向国外游客提供展品客观的描述性信息,惯常的翻译方法为音译、直译、意译和注释等。以传播学视阈下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展品标题翻译为例:例1:博物馆展厅中“四节玉琮”的译文为“Four-sectioned Jade Cong”。此时,其标题翻译要注重对文化内涵的传达。

历史博物馆展品翻译:四川旅游景区实例

谈到“标题”,读者很自然地就会将这个概念的特定内涵与新闻工作等语言写作活动联系起来,因为“标题”一般指的是文章的主题,它常常以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方式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实际上,“标题”不仅仅可以统摄文章,还可以表示其他创作物品的名称。“标题”中内含了一种创作的努力,一种命名的活动,与其他常用专有名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展品标题是指各类博物馆中展品名称、创作者、创作/出土年代、用途与价值、展品材质等信息的集合,往往以标牌的形式放置于展品周围,供游客了解与认识。展品标题体现了博物馆工作组进行信息重组和操控的努力和创造力,他们在结合展厅空间设计和布局后,再确定信息提供量的大小,以保障视觉美不受影响。所以展品标题一般短小精悍,信息集中。根据博物馆性质和人文立意的不同,展品标题中所涵纳的信息丰富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各类博物馆展品标题的翻译策略选取也呈现出了差异。展品标题的翻译至关重要,因为标题是展品的“题眼”,提供了外国游客快速了解展品的基本信息。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和美术博物馆展品各自蕴含的美学价值有所不同,各自的受众也大异其趣,在传播学的视阈下,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也有不同。

(一)历史博物馆展品标题翻译

历史博物馆中的展品多为出土文物,它们早已从现代日常生活中消失。它们的名称、在当时的时代所具有的使用价值等需要我们回到历史中去重新认识。所以在历史博物馆的展厅中,展品标题需要给游客提供想要了解它们的基本信息:名称、材质、年代、功能、文化意义等。这些信息被浓缩在标牌上,成为每一件展品的“身份证”。历史博物馆工作组负责制作和规定“身份证”的内容,译者负责将“身份证”翻译出来,使国外游客能够认识它,并将这些镌刻着中国辉煌文化历史的“身份证”信息带回他们自己的文化。所以历史博物馆展品标题的翻译旨在向国外游客提供展品客观的描述性信息,惯常的翻译方法为音译、直译、意译和注释等。从信息传播的视角来看,历史博物馆的展品大多数也都是国人所不了解的历史文物。国人以今眼看其古名,往往会觉得其名称怪异、书写生僻,文化意象迥异于现代,因而认识上也存在难点,何况是国外游客。译者可采用分级翻译,标题的翻译既要适当保留源文化特征,又要让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外国游客不产生困惑,同时以简洁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可谓不难。以传播学视阈下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展品标题翻译为例:

例1:博物馆展厅中“四节玉琮”的译文为“Four-sectioned Jade Cong”。由于金沙遗址是一处商周时期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所以馆内展品统一都没有译出所处历史时代。展品标题的译文只译出了名称,其功能、用途等都没有译出。很明显,“four-sectioned”表示“四节、四个部分的”,译文能够给游客形成图文并茂的印象;“jade”指出了展品的材质;但是“琮”是说明展品实质的核心词,国内很多游客也许都不明其涵义,音译成“cong”之后,由于原文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与受众的信道不吻合,导致受众无法接收信息。经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学术界对“玉琮”的功能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其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从传播学视角、受众的立场的来看,可以用直译、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尝试将“四节玉琮”英译为“Four-sectioned Jade Cong (a jade-ware for religious rituals)”,以“冗余”信息来拉长信道,从而使外国游客获取更多具有文化内涵的信息。

例2:“有领玉璧”的译文为“Jade Collard Bi”。此展品中,“玉璧”是名称的核心词,指出了材质和形状,音译为“Bi”,同样无法使原文负载的信息较为顺畅地传播给受众。“璧”是一种玉器名,扁平、圆形、中心有孔,边阔大于孔径,是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用的礼器,或者佩带的装饰。所以可以将“玉璧”尝试译为“jade disc”,或者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译为“jade Bi(a jade-ware for rituals or ornaments)”。“有领”表示形状,是对“玉璧”进行的修饰。根据英语中多个形容词修饰中心名词的规则,表形状的形容词要置于表材质的形容词之前,所以整个标题可以考虑以为“Collard Jade Disc”或者“Collard Jade Bi(a jade-ware for rituals or ornaments)”。

金沙遗址博物馆中,一部分展品标题是按照以上直译加音译的形式进行翻译的,一部分展品标题之下,直接附加了对展品的进一步介绍,因此除了标题翻译,还包括了下文将要讨论到的展品介绍翻译。所以展品信息的译文以不同的规格呈现在受众的面前,或短或长、或简或详。以上两个例子,虽然并不能代表所有历史博物馆展品标题翻译的方法,也不能说明所有博物馆都采用的这种直译加音译的模式,但是单纯以拼音音译形式来翻译展品标题或介绍某些文化负载词的弊端是比较明显的。这是一种以异化的手法保存中国文化的特色,还是作为一种人为“噪音”干扰信息在受众群体中的可达成性,还得就国外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反馈信心进行调查分析,才能更好地说服博物馆的工作组和译者。

(二)科技博物馆展品标题翻译

科技博物馆的展品多为科技实物、科技模型、科技工艺流程展示图片、出土文物或者相关记载资料等,它们中的部分科技已被历史淘汰,部分科技经改良后仍沿用至今,部分正处于当下科技发展的前沿。科技博物馆中,体现现当代科技发展的展品标题往往可以在英文中直接找到对应项(equivalent),然而,历史性科技博物馆中代表中国古代辉煌科技创造成就的展品,往往负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尤其是某些地方特色的文化知识。此时,其标题翻译要注重对文化内涵的传达。此外,这些科技展品如果仅仅以标题翻译呈现给国外游客,那么国外游客只能获取某一科技发展的只言片语或者零散性的知识和信息。不同于历史博物馆中出土的文化展品,科技博物馆每一个都是具体而生动的语言符号,能折射出几百、几千年前的生活百态。科技展品重在其科技实用功能和其在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所以仅仅以标题翻译完全不够。因此在历史性科技博物馆中,在展品标题下,往往都有对该展品具体功能、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的详细介绍。这样一来,在分级翻译法中,将展品标题和展品介绍综合到一起,进行一步到位的整合翻译较为常见,国外游客可以根据需求来阅读相关信息。兴趣不浓,则浏览一下展品和标题即可,如果感兴趣可以即时阅读展品的细致介绍,对游客来说非常便利。(www.daowen.com)

以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是关于中国制盐技术发展历史的专业博物馆。馆中以图片的形式向中外游客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盐的特点与生产工艺,这些图片展品标题的中英文对照有“湖盐(Lake Salt)”“井矿盐(Well Salt)”“海盐(Sea Salt)”等,此外各类开采盐矿的井有“四川临邛火井(Lingqiong Fire Well)”“卓筒井(Zhuo Tong Well/Bamboo Tube well)”和“四川陵井(Ling Well of Sichuan)等。标题的名称翻译以直译为主,涉及中国独特发明与创造的时候,采用了音译加注的方法,并配合图片展示,外国游客能够较好地理解。例如“卓筒井”,外国游客无法理解“卓筒”为何意,所以对音译“Zhuo Tong”进行了解释,即“bamboo tube”,这样一来准确而且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信息传播中的噪音。但是,尽管如此,受众仍不能从“图片/事物+标题翻译”的组合中获取足够的信息以了解整项科学技术,所以图片配有展品介绍。具体的分析将在下文“科技博物馆展品介绍”中进行。

(三)美术馆展品标题翻译

从游客体验形式来看,美术馆展品是一种美术文本,具有独特的视觉直观性和审美价值,游客的审美感知更多地依赖于直觉体验,语言文字起到的只是一种补充、辅助认识的作用,所以展品标题的翻译一定要简洁直观,富有视觉和认知的冲击力。从游客体验的深度来看,由于美术展品是其创作者思想呈现的载体,不仅能带给游者审美体验,还能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表达了他对时政的不满和对社会进步的渴求,具有积极的引导力量。所以在翻译这类展品标题的时候,采取意译的方式,或者直译加副标题的形式,能使游客感受展品之外的意义和力量。从游客体验的内容来看,美术展品标题的翻译涉及多种美术文本,小到美术作品名称、展会标题、宣传海报主题,大到创作者简介、作品评介、画册、宣传册中展品标题的翻译等,单一的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有时不能尽意,增译或加注的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综上所述,译者翻译美术馆展品标题的时候,要本着直观易懂的翻译原则来操作,采用音译、直译、意译加注释等综合方法,体现出信息传达的层次和梯度,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这与笔者提倡的分级翻译法内涵不谋而合。同时,美术馆展品的翻译也会对译者提出较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掌握艺术领域的专业术语,还要涉猎诸如绘画、工艺美术雕塑雕刻、美学、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成为跨文化艺术美的传播者。下文将以成都当代美术馆展品标题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某画作展品的标题为“丁乙,十示2009-9,丙烯成品布,150×150cm,2009”,英译文为“Dingyi, Appearance of Cross”。参观美术馆的中外游客可能多具有艺术学习背景,或者对艺术作品兴趣浓厚。不同于历史博物馆参观时的怀古追思,也不同于科技博物馆参观时获取的科普知识,美术博物馆参观纯粹是为了审美的体验。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幅画作也有一千种解读。“十示”是画家丁乙画了几十年的主题,里面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美学思想。将其英译为“Appearance of Cross”,表示“十字架印象”,原文所负载的信息和受众的接受信息较为贴合,受众能够在视觉观赏的基础上,通过文字的表达,进一步确认和欣赏到画作的主题元素为“cross”,继而从自己的审美角度解读这些元素所蕴含的美学和哲学思索。从传播学理论的视角观之,分级翻译的运用只触及到了标题的翻译,展品介绍的中文信息并不全面,英文翻译也因此缺失。对于熟悉创作者丁乙画作的游客来说,其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已存在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无需过多言语的说明,只需要领略每一幅画作带来的审美享受即可;但是传播学研究要求对受众进行预测和分析,对传播渠道进行遴选和确定,以促进画作的接受。因此,在标题的翻译中,可以进一步加入主题解释性的话语,进一步丰富展品内容的介绍,以便于分级翻译方法能更多地使国外游客受益。

和科技博物馆展品标题翻译面临的情况不同,美术馆展品标题如果体现的是直观的主题元素,那么这些元素可以在英文中找到对应项,用直译就可以将画面所体现的内容传译出来,如“周春芽,初夏,布面油画,200×250cm,2011”就可以直译为“Zhou Chunya,Early Summer,200×6250px,Oil Painting on Canvas,2011”。在成都当代美术馆的英文官方网站上,像《初夏》这样的写真画作都有中英文标题介绍,但是抽象一点的写意画作,则没有给出译名,直接用汉字表示,显示在英文官网上。如此一来,如果感兴趣的外国游客计划先期了解一下展品,那么他们可能会失去一次获取重要信息的机会。例如,“尚扬,董其昌计划,布面综合材料,218×506cm,2010”的译名为“Shang Yang,董其昌计划,布面综合材料,218×506cm,2010”。可以看出,画作的名称根本没有翻译出来。董其昌(1555—1636)是明朝后期著名的书画家,擅画山水,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非常大。将作品命名为《董其昌计划》,“‘董其昌’无非是一个标识,能赋予作品一种潜在的文化身份。但尚扬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回归传统,相反,其重点仍在于‘计划’上。然而,‘计划’之所以能显现,最终凭借的还是将自然观念化的方法”。[5]因为画作的画面抽象,名称《董其昌计划》既蕴含了绘画艺术传统,又是创作者艺术风格的宣言,原文信息量远远大于受众的信道,必须用“冗余”信息才能准确传译出来。所以该展品标题可以尝试翻译为“Shang Yang,The Continuity of Dong Qichang’s Painting Style,

Mixed Media on Canvas,218×506cm,2010(Dong Qichang is a famous painter in later Ming Dynasty)”。这样在画作标题译文末尾用小一号的字体对“董其昌”进行注释,拉长了信道,使游客尽可能地靠近画作、了解画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