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省旅游景区的语言服务与翻译:媒介与传播效果

四川省旅游景区的语言服务与翻译:媒介与传播效果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区展品的翻译媒介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景区展品翻译的第二目标受众则为中国游客。此外,“噪音”也是影响翻译传播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翻译传播,尤其是研究传播效果时,应该重视噪音的存在、产生机理以及最大可能减少和消除噪音,以保证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影响景区展品翻译的噪音有很多种,主要有社会偏见、审美教育和语言教育相对滞后等。

四川省旅游景区的语言服务与翻译:媒介与传播效果

在任何一种翻译过程中,媒介都始终担负着信息传输的重要任务,它是原文信息的传输者,也是原文信息的载体。原文本翻译的效率、速度、质量、规模、传播和接受等与媒介形式的有效选择与合理利用关系密切。“历史上任何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都与特定时期的媒介技术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媒介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口语传播、纸质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新媒体(如手机)传播等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翻译活动都呈现出某种媒介特质。媒介技术的创新与多样性发展,为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翻译活动创造了硬件条件”(张生祥,2013:118)。景区展品的翻译媒介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在百废待兴的旅游业中,翻译工作几乎停滞。旅游业发展之初,也多以导游人才的口译介绍为主;随着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完善,标识语翻译、旅游指南翻译、景点翻译等工作也在不断地推进,很多景区都实现了中英双语介绍的普及。进入21世纪以后,景区翻译工作不仅进一步得到推进和细化,更多的翻译媒介也得到了运用,例如英文网站的推介、双语或多语音频导读、视频播放、各种手机应用的开发,“很多美术馆都设有免费的展览解说团”(张心龙,2011:12)等。景区展品翻译也逐渐受到关注,翻译媒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进入了便利化、多模态的翻译阶段。以成都博物馆为例,其展品的翻译不仅有语言文字形式的展品标题翻译和展品介绍翻译,可以满足中外游客信息摄取的需求;此外还有以语言文字翻译为基础的英文音频导读,可以在听觉上起到信息传播的作用;同时,还有展品图片的循环播放,并配以中英对照名称。多种翻译媒介的综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展品翻译信息的传播和接受,可以说,没有多元化的媒介,就没有景区展品翻译工作的飞跃。

翻译媒介的开发和使用需要各类博物馆的大量资金投入或设备投入,是展品翻译工作得以推进的重要硬件设备,而译者“作为翻译传播中信息的把关人,除了加强个人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既要了解各种媒介的类型和特点,还要对传播媒介的选择与翻译文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唯此,才能顺利地开展翻译活动,高效而又准确地将译本信息传递给目标人群或受众。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媒介手段的不断涌现,对译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翻译研究者和传播者来说,也需要对媒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张生祥,2013:118)。所以,译者是景区展品翻译重要的软件力量。

在传播媒介不断改进和丰富的情况下,信息传播的效果确实能相应地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传播效果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受众对信息接受的效果与传播者的初始动机相符效果则好”(张健,2001:24)。在狭义上,传播效果通常是指传播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的传播者的意图;在广义上,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景区展品翻译的第一目标受众为国外游客,他们“来自西方社会,与我们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我们主动‘输出’的文化信息,是否愿意接触信息源,他们的阅读需求和期待、审美心理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传播效果”(吕斐宜,2007:51)。景区展品翻译的第二目标受众则为中国游客。中外游客分属于具有不同思想和文化背景的群体,对传播的信息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因此,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效果并不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受众的审美需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为满足自己的各种信息需求,也在选择传播源,以便确定更丰富、更全面、更权威的信息来源。具有文化同质性或者相似度的旅游目的地,其实存在信息传播的竞争。所以,较好的传播效果固然需要完善和多样化传播媒介,同时也需要对目标受众有清晰的定位和认识。“如果受众对我们译作传递的文化信息不接受、不认知,就谈不上感情和态度的改变,更谈不上受众行为的转变,那样的话,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走出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关世杰,2006:36),中国的文化传承也就同时会发生误识和断裂。(www.daowen.com)

最新的接受研究成果证明,“翻译效果还受‘译者身份’的影响”(张生祥,2013:119)。译者是景区展品翻译的第二信息把关人,属于第二次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成功传播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译者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译者都可以成为景区展品翻译的权威“代言人”,译者身份和学识名望越高,其译文作为“舆论导向”的作用就越大,对接受效果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也就越大。此外,“噪音”也是影响翻译传播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任何阻碍有用信息流通的障碍和不属于信息来源原意的附加物,都是传播学研究中的噪音”(郭庆光,1999)。通常上讲,翻译传播不同环节存在的噪音有不同的种类,它影响着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如“政治干预、人为控制、自然灾害、种族歧视、社会偏见、等级观念以及媒介手段的使用不当,等等”(张生祥,2013:119)。因此,在研究翻译传播,尤其是研究传播效果时,应该重视噪音的存在、产生机理以及最大可能减少和消除噪音,以保证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影响景区展品翻译的噪音有很多种,主要有社会偏见、审美教育和语言教育相对滞后等。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博物馆展品一般属于视觉欣赏艺术,在满足视觉审美的情况下,文字介绍往往属于辅助的信息,英译文不免有些多余与无用,且参观的外国游客群体相对较少。“无用”与“无意义”论导致景区展品翻译陷入了“鸡肋”之境地。其次,国人的审美教育和历史文化普及的程度还不够,旅游群体停留在较为浅层的旅游体验;探究文化内涵,尤其是从文字所承载和折射的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文化深度游还不是主流,所以景区展品翻译的现状还仍然有待推进与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