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省旅游景区展品翻译与文化传播反馈

四川省旅游景区展品翻译与文化传播反馈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景区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景区展品翻译译文就是实现这种交流和文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渠道之一,且效果直接体现在受众的反馈上,如受众对译本进行的文本分析和批评,主要包括对译本文本类型的划归、原文本与译本的对照和比较、原文本文化内涵的传译等。差异性体现在,景区展品翻译原文本的构成要素更为复杂。原文本中包含着必不可少的实物展品,脱离实物的介绍和翻译只能成为一种抽象的文字表达。

四川省旅游景区展品翻译与文化传播反馈

中外游客对展品的欣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视觉欣赏型。游客对展品进行直观的视觉欣赏,包括展品的造型、颜色、材质、工艺,等等,这些审美元素一般不需要语言介绍也能被游客感知。部分游客的欣赏止步于此,只为满足视觉的享受,这种观赏花费的时间最短。这种观赏对应的是展品审美功能的初步实现。第二种是深入了解型。游客会在视觉观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展品的中文名称和相关内容介绍深入了解展品,包括展品的创作年代、功能、文化内涵、价值和意义等。游客不一定详细了解每一件展品,也不一定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但可以从观赏中增长知识,但是这种观赏花费的时间较长。这种观赏对应的是展品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三种是拓展学习型。游客会在视觉审美和知识增长的基础上,就知识的缺位进行及时的学习补充和拓展,并进行批评性的思考。例如成都博物馆“灵蛇传奇”主题馆中的展品“饕餮纹铜簋”,大多数游客并不知道“饕餮”和“簋”这两个生僻字的读音,但他们可以借助译文中的音译了解其读音为“Taotie”和“Gui”,了解具文化内涵和功能分别为“Gluttonous Beast”和“Food Vessel”。外国游客则可以根据翻译,初步了解该展品的名称、作用、创作朝代等。对中国游客而言,博物馆实现了展品文化传承的功能;对外国游客而言,则实现了文化对外传播的功能。

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必须考虑译本在受众中的可达成度,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效果。在景区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景区展品翻译译文就是实现这种交流和文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渠道之一,且效果直接体现在受众的反馈上,如受众对译本进行的文本分析和批评,主要包括对译本文本类型的划归、原文本与译本的对照和比较、原文本文化内涵的传译等。由此可见,在传播学视阈下,展品译文处于“传播者—传播目的—讯息—传播媒介—环境—受众—效果”这一信息链的核心地位,没有作为“传播媒介”的译文,信息链将会断裂,也谈不上信息的完整传播。(www.daowen.com)

纯文字信息是抽象非直观的,而展品即便没有语言文字的说明,游客也可能对其有自己的解读和认知。展品本身以及作为原文本的展品标题和展品介绍,和纯粹的语言文字信息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相似性在于两者本质上都是某种信息,都需要借助翻译手段才能让异语受众得以感受、了解和认识。差异性体现在,景区展品翻译原文本的构成要素更为复杂。原文本中包含着必不可少的实物展品,脱离实物的介绍和翻译只能成为一种抽象的文字表达。展品既是直观的实物,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需要译者根据考古发现、习俗传统、文化社会背景等综合信息去解读、阐释及表达。此外,差异性还表现在翻译内容的层次上,展品翻译涉及展品标题的翻译和展品介绍的翻译。展品标题短小精悍,信息集中,一般包括展品名称、展品创作者、创作年代、展品功能和特征、展品材质等。考虑到展品标题信息的简洁性、陈列设计、展品规格及相应标牌尺寸等,版面大小的局限性导致展品标题不可能提供丰富完整的信息,所以展品标题翻译要求简明、扼要和准确。展品介绍是指对展品进行深度介绍的文本,同样以展品实物为先导,但是内容更加详实充分,因而篇幅较长,是对展品标题信息进行的补充,往往以宣传单、内部书刊、多媒体推介、专门的App、网页介绍等形式存在,以便游客进一步查阅和学习。展品介绍的翻译一般要求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和受众需求,采用直译、减译、注释等多种译法相结合的方法,为游客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鉴于空间局限、体验的流畅性等原因,展品介绍有时无法直接呈现在实物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