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是指主要陈展历史考古文物的博物馆,如考古遗址等,主要功能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历史博物馆更多地体现了历史的维度,在众多历史博物馆中,既有特殊的专门性历史博物馆(如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也有综合性博物馆(如四川博物馆),其馆内展品既包括历史文物,也包括科技发明和艺术作品。因此,“藏品决定了一个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一个博物馆的陈展、决定了一个博物馆的品质”(田凯,2011:81)。正规的历史博物馆,甚至收藏机构,都会有自己的宗旨和收藏计划,这两个要素决定其收藏的范围,并往往体现在其基本陈列上。陈展时依照不同的主题以“××馆”“××厅”来加以区分,如有临时展出的内容,则以“特展”的形式出现。
四川省是西部大开发的枢纽省份,旅游业的发达是其天然的优势,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四川省内重要的历史博物馆包括四川博物馆、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等,它们是巴蜀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以综合性历史博物馆——成都博物馆例,它就是按“主题导向的陈展模式”进行展品展列的,包括人与自然专题展(Man and Nature)、灵蛇传奇(SERPENTIform)、中国皮影木偶展(Shadow Play)等。其中灵蛇传奇(SERPENTIform)主题馆陈展了180余件以“蛇”为艺术原形的古今中外艺术品。主题馆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宝格丽与灵蛇(BVLGARI [1]SERPENTI),世纪传承图腾(A Universal Symbol),中国艺术典藏(Chinese Art Scene),东西方瑰宝遍览(Eastern and Western Art Scene),西方艺术珍品(Western Art Scene)和多面灵蛇魅影(Wearing the Snake)。
成都博物馆展品翻译工作已经较为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题馆各个展区整体性介绍的翻译。在“灵蛇传奇(Serpenti Form)”主题馆中,每个展区都被冠上主题词,统摄了该区艺术或文物展品的范畴与陈展的意图,并配以具体的文字介绍。中文简介文辞清丽,兼富历史意味和散文气息,避免了解说词格式化语言的枯燥。在展区主题词的翻译上,修饰语皆以零翻译的形式呈现,如“世纪传承图腾”中的“世纪”、“中国艺术典藏”中的“典”、“东西方瑰宝遍览”中形容珍品的“瑰宝”和表示展品齐全程度的“遍览”都没有翻译出来,译文简洁。“多面灵蛇魅影”展区陈展的是以“蛇形”艺术灵感而创作的服饰或饰品,译为“Wearing the Snake”,文从其实,一目了然。由于中西方文字表意与表音的结构性差异,中国文字讲究辞藻瑰丽炫美,英文文字则注重逻辑,意义清晰。因此,展区主题词的翻译较好地采用了归化的手法,使其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系统。此外,展区内容的翻译采用的是直译方法,并未出现明显的省译或者改译,例如,在宝格丽与灵蛇(BVLGARI SERPENTI)的展区介绍中,有一段中英文介绍:
自古以来,蛇因其难以言喻的迷人特质成为人在多个领域中的灵感之源。20世40年代以来,宝格丽一直致力于攫取蛇形符号那令人回味与惊叹的表现力,并加之于柔软的腕表上,重新诠释了蛇形艺术的魅力。在数十年中成为其独一无二的风格象征。
In light of the many fascinating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it, since time immemorial the snake has been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in numerous fields. Since the 1940s, Bvlgari has been capturing the expressive power of such an evocative symbol, reinterpreting it with supple bracelet-watches that over the decades established themselves as true icons of its bold style.
可以看出,译文语言流畅,表达地道,且原文的意义全部得到了很好的传达。六个展区整体介绍的英文翻译,都采用的直译的方式。
展品标题的翻译。整个展区的蛇形艺术品共计180多件,每一件都用中文标注了名称、创作者、出土年代、出土地点等。以如下历史出土文物“饕餮纹铜簋”的标题翻译为例:
饕餮[2]纹铜簋[3]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征集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Bronze Gui (Food Vessel) with Taotie, (Gluttonous Beast)
Patterns, Western Zhou Dynasty(about 1046BC—771BC)
collection
China Bronze Ware Musemun in Baoji(www.daowen.com)
标题译文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簋”用拼音“Gui”音译,而其材质“铜”翻译了出来,并注释为“food vessel”(装食物的器皿);“饕餮”在音译的同时也注释为“Gluttonous Beast”(贪吃的怪兽),这样的翻译方法直观而且清晰。又如:
司母姒康铜鼎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西周墓葬出土
扶风县博物馆
Simu Sikang Ding(Tetrapod Cauldron), Shang Dynasty(about 1600BC-1046BC)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Fufeng County,
Baoji City, Shaanxi Province
Fufeng County Museum
译文同样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不像“饕餮纹铜簋”,其中“铜”和“纹”等表材质和造型的形容词得到了翻译。“司母姒康”名字的翻译则完全采用的是音译,并注释为“Tetrapod Cauldron”(像四足动物的大锅),体现了文物的功能,也呈现了文物的形状。
第三,展品翻译的多模态呈现。在“灵蛇传奇”主题馆内,展品翻译除了译文作为媒介之外,亦采用了翻译的多模态呈现方式。例如主题馆内各个展区中英文介绍都有语音导读。用手机微信扫码,就会出现语音导读的界面,游客可以根据需求自主切换成“中文导览”或“引文导览”模式,实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给广大游客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在主题馆入口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馆内重要的展品,并且附加了展品的中英文介绍,使游客在入馆之时,对馆内展品进行先期了解。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成都博物馆的展品介绍、翻译与陈展手段已经比较完善,加上主题馆的空间设计、灯光、背景音乐、展品的组合设计等,能让游客获得较好的感官体验。四川省内其他博物馆大多也采用了相似的展品翻译方式和多模态呈现形式。但是走访四川省内的多个历史博物馆后,笔者发现历史博物馆展品翻译仍有不足。历史博物馆中展品翻译多以标题的翻译为主,缺乏对展品细致和深入的介绍,会导致游客对展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缺乏认知。此外,虽然译文的多模态呈现方式比较吸引游客,但是由于图片、视频展示缺乏语音讲解和文化解读,同时语音导读也缺少图片的配套展示,使游客无法在同一媒介平台上实现视觉和听觉体验的统一。成都博物馆官方网站上公布的2016年年度问卷调查报告[4]中,对游客“参观展览的不愉快经历”的调查结果显示如图4-1所示。
图4-1 参观游览的不愉快经历
其中,“文物信息太少,看不到想要了解的文物信息”和“观看展览前没有机会了解历史背景,对展览感到陌生和无聊”这两项的不满意指数非常高。中文介绍尚且如此,何况是英文介绍。所以在这些方面,翻译工作有待提升的空间依旧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