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省旅游景区的语言服务与翻译现状

四川省旅游景区的语言服务与翻译现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述问题都是馆类景区展品翻译和翻译研究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馆类景区展品翻译这一研究主题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美国旅游学研究者克瑞斯·库珀(Chris Cooper)在其《旅游学原理与实践》(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一书中指出,按照类型对旅游吸引物(Attraction)进行分类的话,包括“自然吸引物和人造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包括“文化型(宗教、现代文化、博物馆艺术馆、艺术建筑考古遗址等)、传统型(民间传说、传统文化再现、节庆活动)、事件型(体育活动和文化盛事)”“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自然风光和著名的自然现象”(2004:326)。这样的分类也比较符合人们对景区视觉和感官上的认知,一谈到景区或景点,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风景名胜。以四川省内景区为例,自然景区有九寨沟、贡嘎山、海螺沟冰川、红原大草原、若尔盖等;自然与人造结合的自然人文景观有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

人文景区分类中的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和美术博物馆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先谈谈统摄词“博物馆”,该词至今都没有一个能够被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这是由博物馆“形态的多样化”“职能的多重性”“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及其“内涵与外延的历史性变化”所造成的(严建强,2001:19)。我国现在普遍采用的博物馆定义是1961年《博物馆工作概论》中的表述:博物馆是“文物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博物馆事业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是一种高品位的特色旅游资源”(章采烈,1997:1-6)。实际上,“直至20世纪,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才逐渐划分为三大类型:美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曹意强,2008:3)。此外,弄清楚博物馆藏品和展品之间的区别也非常重要。“博物馆藏品……是博物馆收藏的记录和反映人类社会及自然世界发展历程的实物证据”(宋向光,1996:98),它既包括历史文物,也包括科技展品和艺术作品。博物馆展品“是展示在展厅的物品。当一件文物仅存放于库房时它仅仅是藏品,一旦这个藏品运用于陈列它就变成了展品”(田凯,2011:81)。藏品是静态的、历史的以及孤立的,但是展品的陈展模式却体现了博物馆的人本理念,藏品因此在新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下,在与诸多同类、同质展品的关联中,得到全新的阐释。因此展品翻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展品个体的信息传播,更在于文化体系的呈现。

但是,从相关数据来看,博物馆展品英译研究凤毛麟角。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强,中国愈发成为世界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由此而催生的旅游热潮给馆类景点带来契机,也带来了重大挑战。首先,馆类景区旅游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国外游客群体较小。馆类景区外宣工作还远远不够。其次,馆类景区展品外译还需完善,使展品及其负载的文化内涵能更好地得以传播,凸显中国文化的特色和魅力,避免产生误识。再者,展品陈展涉及光、色彩、空间布置、背景音乐等多种要素的统筹协调,只有上述要素有机融合,才能提供更好的参展体验。其中展品翻译的多模态呈现也是重要一环,但目前对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还相当不够。上述问题都是馆类景区展品翻译和翻译研究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www.daowen.com)

在旅游外宣活动中,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准确的信息传达及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依赖于语言的转换翻译。馆类景区展品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非文字类型的语言符号,它们自身就是书写和诉说历史的语言。如何将这些负载着文化的符号以翻译的多模态形式传播出去,为中国文化插上一双遨游世界的翅膀,是一件值得深思的学术工作。因而,馆类景区展品翻译这一研究主题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章将从翻译的传播学研究视角出发,以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和美术博物馆中展品的翻译为例,分析其翻译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可行的建议,以期推动博物馆相关文化的外宣,促进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