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置身于当地人文景观之中,全方位接触当地文化,可以说旅游活动是浸入式的感官体验类文化活动,游客参加旅游活动几乎都是主动地去获得感官体验,因此获得的服务不应该是灌入式的、被机械地输入风土人情的介绍。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应该拥有主动权。因此,景区语言服务要突出互动的特点,而不是由导游向游客单向地文化输出,或者导游根据以往经验和常识对于游客的接受度进行预判而提供相应的语言服务。无论是单个游客还是游客团组,当其主动获取景区语言服务时,应该在合理范围内得到景区语言服务提供方的最大支持,并获得互动式的语言服务体验,无论此语言服务是否有偿、由自然人导游提供还是由电子讲解机器提供。交互式体验是目前景区语言服务的发展方向,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解说器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目前,很多国内的景区都可以在游客听完某景点的电子解说后,选择或者跳过与之相关的额外介绍。虽然这种交互式体验在内容上的选择自由度小,也有相当多技术上的困难,但电子解说及人工智能导游的发展是能够提供更为定制化的交互式体验。导游则更应该提供更为高效、高质的互动式语言服务体验,也只有能因地制宜地为游客提供定制化语言服务,并与游客共情的导游才不会被人工智能电子导游取代。
外文导游或者导游口译员作为参与涉外旅游活动的重要一环,在进行景区外文解说或者口译时也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交互式语言服务这一宗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合作的精神和有效沟通的技巧。旅游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不仅仅是指语言服务提供者与游客之间是合作关系,还包括语言服务提供者相互之间的合作,比如当旅游活动的语言服务不是由外文导游一人提供,而是由导游和口译员共同建构解说文本时,导游和口译员需要默契配合。除此之外,合作还包括语言服务提供者和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他人员的合作,如旅行社售前人员、景区当地居民等。游客的旅游体验是旅游活动中各参与者共建的结果,因此语言服务提供者需要具备配合他人、与他人在有效时间内达成合作的沟通技巧。
第二,充分了解旅游活动行程、景区景点知识、游客文化背景及接受程度、游客兴趣偏好,为游客量身定制能最大程度激发良好的旅游体验感的解说策略和翻译策略。外文导游和口译员在旅游活动开始前应该认真研究游客的活动行程和特点,不能凭感觉或者经验,以免出现旅游安排上的疏忽。虽然旅游行程是提前由旅行社售前人员与游客确定的,但真正的执行人却是导游或者导游同口译员一起完成。作为执行任务的当事人,应提前对照行程计划,预判计划的可执行度,这是保障旅游活动语言服务质量必不可少的一步。导游和口译员还应该充分熟悉景区景点的相关知识,拓展思路,如某博物馆陈列了我国古代的取水装置,导游及口译员除了对该取水装置的解说词烂熟于胸以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拓展了解和该取水装置相关的知识,如采水装置的雏形、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各装置的工作原理等,以备游客提问。除此之外,涉外旅游和不涉及语言转换的旅游相比,较为特殊的一点是游客的文化背景与当地文化差异一般较大。比如前文提到的,美国南方州线路旅游,由于许多景点都和美国独有的奴隶史有关,如种植园经济、南北战争等,导游和口译员在定制解说计划和口译策略时需要考虑他国游客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才能够提供最有效的能被游客所接受的语言服务。(www.daowen.com)
涉外旅游活动是由外文导游一人或者一名导游加一至多名旅游翻译共同承担语言服务。当一个旅行团中有多于一种外语使用者,且无法在团组内就使用哪种语言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名导游做讲解,多名不同语对的口译员同时为不同语言使用者翻译的情况。2013年财富论坛在成都举办,开幕当晚,外国来宾受邀至成都景点宽窄巷子赴宴。外国来宾被分成不同的组别,每个小组在宽窄巷子的一家庭院式餐馆里就餐,就餐时中外来宾间隔而坐,口译员们坐在两人背后进行翻译工作。在一个庭院式家宴桌上,有说不同语言的外宾,因此配备了不同语对的多名口译员。中文服务员介绍菜品时,不同语对的口译员同时向自己负责的外宾翻译。晚宴后,安排了各式中国传统节目表演及传统手工艺品现场制作及展示。由于晚宴分组使得同一个庭院的外国来宾熟悉起来,在接下来的参观行程中,这些外宾自发地与晚宴同座形成了“参观团”。此时口译员就成为临时的导游口译。如果静静地跟在外宾后面,什么都不说,任由外宾自己参观,外宾的参观体验将会有很大的折扣;如果强制性地“什么都说”,一直讲解也会让外宾有所负担。因此,在财富论坛准备期间举行的口译员培训会上,培训老师特别提出此次参观的外文解说口译员应“充分准备介绍简洁、适可而止、有问必答”。“充分准备”指口译员需提前熟悉相关文艺活动及工艺展示品的相关词汇和介绍词。“介绍简洁、适可而止”要求外文解说员在导游的过程中,用简短的解说词进行讲解,把欣赏的时间留给外宾。“有问必答”要求外文解说员尽量回答外宾提出的问题,包括帮助外宾和现场的表演者和工匠交流。
第三,主动积极协助游客的浸入式旅游体验,如主动引导游客与当地人的互动。在宽窄巷子,有许多贩卖当地特色工艺品的店家摊贩。在井巷子广场处,一位藏族的小伙子坐在一把小凳子上,伴着音乐敲打一面及膝盖高的手工鼓。小伙子手法娴熟,手势灵活多变,鼓声清脆悦耳、节奏松弛有度。由于小伙子有着藏族人典型的长相、发型和体格,同时身着藏族服饰,表情友好,立即吸引了一组美国旅行团队的注意。外国游客围在藏族击鼓小伙子的旁边,静静地观看表演,有的游客拿出手机和照相机录下小伙子的影像。带团导游等美国游客观看了一会儿表演后说:“This is a typical Chinese ethnic drum. He is performing Tibetan pop music written by himself.”团组里的美国游客微笑点头。随后,导游询问大家“Anyone wants to have a try beating the drum?” 团组里的游客比较犹豫。此时导游向藏族鼓手询问:“您好!您这个鼓可以让外国朋友敲一敲吗?您简单教他们几个节奏行吗?”藏族小伙子很乐意地答应了。导游又转向美国旅游团说:“He agrees to give a short drumming lesson. Anyone wants to try?”见团队游客仍然在犹豫,导游挑选了旅行团队中一位大约十二三岁的男孩,询问他是否愿意试试。这位男孩的父母鼓励男孩尝试,小男孩也就勉强同意了。接着导游将他带到藏族鼓手面前,做了简单的介绍。藏族鼓手紧接着安排小男孩坐下,并将自己敲打的手鼓放置在小男孩面前,自己从店门口堆放的其他手工鼓中选出一只,放在自己面前,教起了小男孩打手鼓。此时,同行的美国旅客大多数都拿起了照相机拍照,还有一些跟着他们的节奏拍起了手。在教授环节结束后,小男孩的父母买了一张藏族小伙子录制的手鼓音乐CD。其他美国旅客也颇有兴致地到店门口近距离欣赏手工鼓等其他工艺品。通过导游的主动引导,美国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宽窄巷子景点中的地方文化特色。游客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他们参与到了与当地人互动的文化体验中,而这一切都是在导游的交互式服务意识指导下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