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导游口译员角色及其重要性

导游口译员角色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口译人员都被认为是交流活动中各方的传声筒,是依附于他人的存在。译员发挥其主体性的工具为语言,但其角色却远远不只是“语言专家”。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导游口译员所做的工作远远不是语言转化这一项。导游口译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远远不止“语言专家”。陪同口译员将阿肯萨斯州立大学代表团引进馆内,并寻找解说员。

导游口译员角色及其重要性

长期以来,口译人员都被认为是交流活动中各方的传声筒,是依附于他人的存在。纵观中西方的口译史,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译员地位低下、要求译员以“隐身”为代价对讲话者的语义忠实。有学者总结,对于译员的比喻有“学舌的鹦鹉”“管道(conduit)”“回音器(echo machine)”“传声筒(microphone)”“语音箱(voice box)”“语言调制调解器(language modem)”“语言转换器(language converter)”“喉舌(mouthpiece)”“双语幽灵(bilingual ghost)”等(任文,2010:69)。所有有关译员的比喻体现了人们对于译员的认识、要求及期待。换言之,希望译员在交流活动中隐形。然而在实际的口译活动中,无论是从物理存在来说,还是从其在交流中所呈现的功能来看,译员是无法隐形的,译员是交流得以进行的诱导剂、润滑剂和催化剂。译员是口译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在场因语言优势掌握信息最为全面的人,可以敏锐地发现交流各方的关注点,因此能在翻译中引导各方就彼此的关注点展开讨论。译员也可以及时察觉各方在交流中的冲突,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保持交流活动的持续进行。此外,译员还可以在明确允许的情况下,应各方的要求起一定的阐释作用,加速交流活动的进程。

因此译员在交流活动中的角色不是传统隐喻中所明示的传递信息的机器,而是能对交流活动的成败起不小影响的重要存在。译员发挥其主体性的工具为语言,但其角色却远远不只是“语言专家”。

旅游是强交互性文化体验,因此组织旅游活动的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无论是跟团游还是邀请私人导游随同的自助游都是如此。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导游口译员所做的工作远远不是语言转化这一项。有学者曾经幽默的概述过旅游翻译对导游身份的要求:“你最好既有(当英语导游)‘英镑’旅游(inbound tour)经历,还有(当国际领队的)‘澳镑’旅游(outbound tour)机会;你或作为一名经理在office hours跟国泰航空公司砍价,争取旅行社代理商1/4票价,或作为一名涉外旅行社的市场营销代表跟同行趣谈”(陈刚,2004:1)。虽然这位学者谈论的是导游在旅游活动中所承担的工作,但是由于导游和旅游活动中的口译常常由一人充当,因此无论是导游本身的自我认识,还是游客对于导游的期待,都使得导游这一身份和口译员这一身份在旅游活动中的界限比较模糊。

前一小节已经明确了导游口译活动的特点,即文本内容随意且随机、文本话题涵盖范围广且文化承载词出现频繁、交流属性强、副语言和超语言文本较多。导游口译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远远不止“语言专家”。他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角色是由旅游行程中的具体活动的目的来决定的。可按旅游活动中的内容和目的将其角色分为:文化交际引导员、文化交际阐释者、文化交际协调者三类。

1. 文化交际引导员

导游口译员作为文化交际引导员,在一定程度上把控着旅游活动的进程、路线、旅游活动项目是否对旅客展开、如何展开等。游客对旅游景区景点通常比较陌生,加之语言不通,与周遭的当地人存在语言障碍,因此需要引导。如果导游本身就是此次游览的口译,基于游客的情况,会量体裁衣地制定旅游的路线及旅游活动的项目;如果导游和口译员各司其职,口译员基于语言优势和文化背景优势,对游客的需求和禁忌更加了解,因此也时常向导游做出针对景区景点游览路线和活动项目的建议。在下面的案例中,导游口译员发挥了文化交际引导员的作用,把控旅游参观活动的节奏,并引导交流双方的路线。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藏学研究所与美国建立合作关系之初,阿肯萨斯州立大学于2009年派出一支四人的代表团来四川大学考察并洽谈合作项目。在合作洽谈结束后,作为文化考察的一部分,四川大学安排阿肯萨斯州立大学代表团到四川大学博物馆进行一个小时的参观,并要求陪同口译员(也是项目合作洽谈的口译员)在午饭前将阿肯萨斯州立大学代表团带至宴请地点。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之一,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藏品,共有文物八万五千余件,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章、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陪同口译员将阿肯萨斯州立大学代表团引进馆内,并寻找解说员。由于当时馆内并没有英文解说志愿者,博物馆一名经验丰富的中文解说员担任了此次参观的解说工作。口译员在参观开始前向中文解说员说明该代表团来自美国一所大学,其成员几乎都是研究美国民俗、民族文化的教授及研究员,可能对中国西南对应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较为感兴趣,并且在参观后将赴正式午宴,因此仅有一小时的时间参观。此时译员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其文化交际引导员的角色中,她告知了解说员其服务对象的基本背景、行程时间及参观的兴趣所在。通过传递这些信息,译员希望解说员能够有针对地制定参观解说方案及把控时间。

此后,解说员在入口处开始介绍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历史及基本情况。由于解说员是馆内较为资深的解说员,基于对博物馆的了解和热爱,根据以往的解说经验和流程,解说员开始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口译员在逐句翻译解说员的介绍时,发现解说员介绍到专门陈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用品、服饰及婚嫁用品的展厅时,两位代表团成员扬眉并对彼此说“that’s interesting”。在一轮讲解结束后,译员向代表团成员求证是否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展厅的内容更感兴趣。得到了代表团肯定的回答以后,解说员介绍博物馆的历史和其在博物陈列史中的地位时,口译员小声提示解说员代表团成员对民族陈列厅十分感兴趣,并建议是否可以少讲一些基本介绍并缩短在一楼陈列品的参观时间,多花一些时间在代表团更为关注的民俗民风展览区。该译员的建议得到了解说员的认可。解说员在解说一楼的展厅时,有选择地挑选了重要陈列品进行了较为简单的解说,随后将外宾直接带进西南地区民俗民风文化展示区。在此区域的展品介绍中,解说员在了解了外宾的需求后更为细致详尽地介绍了展品,并引申了不少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中的习俗文化,并佐以故事、传说等更具趣味性的解说。解说员由于了解外宾的兴趣,时常向外宾提问互动,参观交流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在这个环节,译员借助语言优势,了解并求证了代表团的参观兴趣,及时将这一信息传递给解说员并建议修改固定的参观路线和解说重点。在代表团和解说员处于“双盲”状态(即代表团不知道解说员的安排;解说员也不了解代表团的兴趣)且参观时间限制严格的情况下,对整个参观的行程、内容都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引导了旅游活动的内容项目的开展。在参观结束时,代表团非常满意解说员的解说,与解说员合照并赠送了礼物,解说员也对代表团的配合表达了感谢。在此次参观中,译员不仅仅是解说员口语文本的语言转化及传递者,更发挥了文化交际引导者的作用,正是译员主动发挥了其主体性才使得此次活动圆满顺利开展。

2. 文化交际阐释者

涉外旅游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外国游客感受并理解当地景区景点的人文气息与文化。语言的不同只是表征,也是交际活动中最表面的困难。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导游口译译员不仅需要转换语言,还需要考虑外国游客的文化认知,通过口译活动的开展使其认识并理解当地的文化。因此导游口译译员是文化交际的阐释者。以下案例从文本语言异质性、文化异质性和交际习惯异质性三个方面,分析导游口译译员在涉外旅游活动中文化交际阐释者的角色。

对联是中国名人故居类景点的一大特色。在成都,最出名的名人故居为诗人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园区内有多对位于门框边的对联,这些对联多是后代文人墨客对诗人杜甫的评价,彰显了杜甫作为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普通外国游客来说,杜甫的名字较为陌生,对其生平、著作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多也不太了解。因此,杜甫草堂游的一大目的是通过参观杜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帮助外国游客了解杜甫其人和其几首著名诗歌中的句子。门框边的对联或诗句是很好的切入点,也是许多导游词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杜甫草堂大廨东西两壁上悬挂着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句。上联为: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下联为: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导游通过顾复初的名句来开启杜甫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不得的故事。以下为导游、口译员和外国游客的对话转写,分别以G(guide)、I(interpreter)、T(tourist)来标记。

G: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为大廨。廨是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杜甫曾经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外郎。所以呢,后来把这里命名为大廨,纪念杜甫作为官员对当时政治的贡献。

I:(对导游)左什么?

G:左拾遗。

I:是什么样的官呢?

G:谏官。给皇帝建言献策的。

I:(对导游)哦,还有个是什么呢?

G:检校工部外郎。简单来说就是工部的巡视员吧。

I:(对导游)好的。(对游客)Where we stand in is called Xie, which is the officials’ workplace in ancient China. Du Fu used to be an official. He used to be an advisor of the emperor and an inspector for…um… for a government body or organization. (1) So later people name this hall Xie as a way to memorize Du Fu’s contribution to politics back then.

T:So Du Fu actually worked here? Is this hall a renovation project?

I:这个外国朋友想知道,杜甫以前真的在这里办公过吗?这里是原址翻修后的成果吗?

G:啊!不是的!这个是后来建的,是在清朝嘉庆年间重修草堂的时候建的。只是为了纪念杜甫曾经做过官,从过政,不仅仅是个诗人。

I:No. This is not Du Fu’s original workplace, and it is not a renovation project. This hall is constructed in the Qing Dynasty just to memorize…no… just as a reminder that Du Fu was not only a poet but also a government official.

T:Ah…

G:(对译员)好了吗?

I:可以了。

G:大家可以看到这位消瘦的雕塑就是杜甫本人了。这尊雕塑是中国著名的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他塑造的杜甫形象很贴切历史记载的杜甫。大家可以看到这位诗人身材消瘦,面色凝重,眉头紧蹙,目视远方,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I:The thin-figured statue is the poet Du Fu. This sculpture is a piece of art work by a famous Chinese sculptor Qian Shaowu. The statue is very much close to the image of Du Fu portrayed in history. As you can see (pointing to the statue), the poet has a thin and a little weak body with a serious look on his face, eyebrows locked, staring into afar, which shows his patriotic spirit of caring about his country and people.

T:Why is he kneeing on the ground?

I:外国朋友问他怎么跪着啊?

G:哦,这在古代其实是一种坐姿。再一个就是雕塑表现的是杜甫坐在船上。

I:It is actually a sitting posture. The statue represents Du Fu sitting in a boat.

T:Right, probably back then there was no chair and people sit on the ground.

I:(对外宾)Do you want me to ask her about whether chairs were invented or not?

T:No. No. That’s OK.

I:(对导游)他知道了,您继续讲吧。

G:大家看看,这边呢,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是后来一位跟杜甫有着同样仕途命运的文人所作。这个人叫顾复初。上联为: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下联为: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也就是感叹,他和杜甫所处时代不同,但是命运一样。

I:Here you see? (指着对联)It’s the very famous couplets. It is written by a writer and official in the later dynasty who shared a similar political life with Du Fu. His name is Gu Fuchu. The left roll reads: Though the times are different, but how many poets are hidden in the backdrop of the times among the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 right roll reads: Even a great man like yourself do not have a fixed residence, though…hum…there are so many places in the world. You choose the thatched cottage where you enjoy the bright moon and gentle breeze. (对外宾)Since you know couplets are a form of literature style, I just interpreted what the couplets mean, but the beauty of the form, the rhythm is not presented to you. (2)

T:OK. Good to know.

G:写这副对联的顾复初是清代的一位官员,他性格傲气,也仕途坎坷。这副对联是顾复初有感而发,借题而书,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而且论书法艺术性,这副对联也颇有来头。(www.daowen.com)

I:Gu Fuchu who wrote this pair of couplets is an official in Qing dynasty. He is proud and does not like to associate with the officials in his dynasty, so he also has an unsmooth political career like Du Fu. This pair of couplets reflects Gu’s thoughts on his own political life when he knew about Du’s life. The couplets enjoy a high value in literature.

G:顾复初的字也写得气势恢宏,但是由于时间久远,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副对联是后来补书的。大家刚在大门口不知道看到没,可能大家是外国朋友,没注意到大门口也有这副对联,是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先生写的。同一副对联,被屡次书写,可见其地位。

I:Gu’s calligraphy style is grand and powerful. But the time that he wrote the couplets are so long ago, so the writing you see today is written by others. I don’t know if you have noticed that the same couplets also hang at the entrance gate, but they are written by another famous calligrapher Yu Liqun. Yu Liqun is the wife of Guo Moruo. Guo Moruo is a very influential Chinese poet and writer, and his essays and poems are selected into middle-school and high-school textbooks. (3) The same couplets have been repeatedly written by different renowned calligraphers. You can probably see the artistic and literary status.

上述口译活动文本转写中的(1)(2)(3)处均体现了口译员作为文化交际阐释者的角色。在对参观的地点大廨的介绍中,导游一开始提到了杜甫曾经担任的官职“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外郎”,此时口译员并没有采取音译或者考虑到中西方官职设置的不同而采用“government official”这一泛指的策略,而是通过和导游直接对话,厘清这两种官职的具体职能责任后,再译出杜甫所任官职的职责内容,以便外宾能够略知杜甫曾经的政治生涯中的职责。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导游介绍对联,口译员在翻译并阐释了对联的内容后(即第2处),再向外宾解释自己仅仅粗略地翻译了对联的内容及背后的故事,而对联的美还蕴含在其形式中,而自己并未翻译出对联中的韵律。外宾对此表示理解,回应“OK. Good to know.”。外国宾客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并不清楚,口译员此时不仅仅是向外宾翻译导游的介绍词,也就是对联的内容,同时还向外宾简单介绍了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对仗和韵律美是翻译很难呈现。在导游介绍该对联的书法艺术时(即标注第3处),提到了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说道“大门口也有这副对联。是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先生写的。同一副对联,被屡次书写,可见其地位”。中国人对于郭沫若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对于其夫人于立群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外国朋友如果没有细致地学习过中国文学,则可能对这两位文人不甚了解。如果口译员直译导游的介绍词,对外宾来说可能略显费解:谁是郭沫若?谁是于立群?因此,口译员对于立群进行了简短易懂的介绍“…another famous calligrapher Yu Liqun. Yu Liqun is the wife of Guo Moruo. Guo Moruo is a very influential Chinese poet and writer, and his essays and poems are selected into middle-school and high-school textbooks.”通过这样的介绍,外宾对于郭、于二人有了了解,也自然明白了这副对联屡次被名人书写,可见其文学地位。综上所述,导游口译员在导游活动中充当了文化交际阐释者的角色。

3. 文化交际协调者

涉外旅游不是一项单向交际的活动,而是互动式交际的过程,换言之,游客在旅游中很有可能和当地人进行互动。在这互动的过程中,导游口译时常扮演着文化交际协调者的角色,最为常见的是,口译员协助游客询问当地人一些当地情况或者帮助游客在购物中了解商品的情况进而协助议价、购买,等等。

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开发的甘孜—阿坝旅游路线聚集了沿线的海螺沟、稻城、色达、四姑娘山、若尔盖草原、九寨沟、黄龙溪等诸多旅游胜地,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前往。同时甘孜阿坝地区盛产松茸,许多当地人在旅游景区内售卖松茸制品。松茸较名贵,甘孜阿坝地区又是其著名产区,因此许多游客都有购买的需求。2014年,有六位英国游客参与的一个旅行团在甘孜州当地的餐馆品尝过松茸汤后,导游介绍在旅游沿途的一个集市有松茸出售,有需要的游客可自行前往购买。许多中国游客在旅游大巴上讨论购买松茸事宜,并向导游询问识别优质松茸的方法。这六名英国游客通过口译员了解了大巴上游客和导游谈论的内容后,也表示有兴趣购买松茸,并请求口译员协助购买。以下为店员、口译员和外国游客的对话转写,分别以S(shop assistant)、I(interpreter)、T(tourist)来标记。

I:(对店员)你好!你的这几种松茸怎么卖的?

S:这几种几十到两百多的都有。里面还有干的,按两称。

I:(对外宾)The price varies from less than 100 yuan per half kilo to more than 200 yuan per half kilo for the fresh ones, and they also have dry ones which is sold by the unit of 50 grams. You will go with the dry ones, right? The fresh ones probably will be forbidden to carry on the plane when you go back to Britain.

T1:The fresh ones will be fine. We live in Beijing. How much for the biggest fresh ones?

I:(对店员)最大的这种新鲜的怎么卖呢?

S:248元一斤。

I:248 yuan per half kilo.

T1:And the smallest ones are less than 100 yuan?

I:(对店员)最小的是多少钱?

S:98元一斤。

I:98 yuan per half kilo.

T2:Is there a big difference other than the size?

I:Personally I don’t think there’s a big difference. 98 yuan per half kilo is a reasonable price.

T2:Then we will take the smallest ones. Can you ask if there’s a discount?

I:(对店员)可以少一点吗?

S:哪一种?

I:最小的这种。

S:最小的已经是最低价了。

I:便宜一点儿吧。(外国友人)

S:他们买得了多少?

I:How much do you want?

T1:Just half a kilo for us (T1 and T2). Anyone else wants to get some?

T3:I will get half a kilo. 98 yuan, right?

I:If you buy more, probably there’s a discount.

T1:How much more?

I:(对店员)可能买个两三斤吧。多少钱?

S:那98是最低价了啊。

I:稍微让一下嘛。95吧。

S:三斤吗?

I:95 yuan per half kilo if you guys buy more than 1.5 kilos.

T2:Then we will take one kilo and Jenny(T3)half a kilo.

I:(对店员)那称三斤吧。分两包装。一包两斤的,一包一斤。

从上述对话中可以看出,在购买松茸的过程中,译员的角色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起到了文化交际的协调者的作用。当得知了自己所在旅游团组的外国游客有购买松茸的意向后,导游口译主动向店家询问松茸的价格,并在反馈松茸价格给外国游客时,将汉语中的常用计量单位斤(Jin)转换成了“half a kilo”,并未直接使用“Jin”。在了解到商家有新鲜和干货两种类型的松茸以后,口译员将每种的售卖方式和价格告诉外宾,主动提醒外宾新鲜松茸在外宾回英国的时候不让带上飞机。同时,外宾也并未完全将口译员仅仅当作“传声筒”,而是在得知价格差异较大后询问“除去大小差异,便宜的松茸和贵的有无大的区别”。此时,导游口译员本可以将这个问句翻译给商家,让商家给出解释,但此时导游口译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个人认为没有大的区别。98元一斤的价格挺合理”。外宾也并未执意要导游口译员将自己的问题翻译给商家,而是接纳了导游口译员的意见,决定买最小的。在此后的议价过程中,导游口译员更是主动帮助外宾议价。以上导游口译员的行为充分说明,在旅游文化交流活动中,口译员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者,而是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帮助交流活动顺利进行的角色。通常情况下,译员应在口译活动中保持中立(neutrality),但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导游口译活动中,导游口译员有明显偏向旅客的倾向。从职业伦理道德角度来说,导游口译的身份使其既需要考虑口译员的职业道德,又需要考虑导游的职业道德。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上述情形中口译员的身份需要导游口译员保持中立,而导游的身份需要导游口译员以游客为服务对象,那么此时导游口译员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身份在口译员和导游之间不断切换,才会出现看似口译员违反自己职业道德中“保持中立立场”的情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