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碟看起来简简单单又美味可口的“食惯嘴”,制作起来可不容易,工艺和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
因为这位华侨的说法以及这个地方叫“食惯嘴”,慢慢地,“食惯嘴”的美名就流传开来。在信宜米粉中,“食惯嘴”的知名度最高,每逢节假日,在食惯嘴村附近,总有一些“食惯嘴”的人们在排队等候“食惯嘴”,常常一等就是一个上午,车队排到一公里外。坊间有种说法被普遍认可:到信宜不吃“食惯嘴”,就不算真正到过信宜!
与“食惯嘴”的名称来源类似,尚文粉出自尚文村,樟坡粉出自樟坡村,都是市区近郊。这三种粉分别出自市区北、西、东三个方向,每个地方都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店。它们的制作工艺和吃法大抵相同,都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浆,再洒到特制的炊具上,以柴火蒸熟,再切成条片状,配以花生油、蚝油、酱油、蒜头等调味料,人们把这些称为“捞粉”。它们之间的区别,除了产地,一般人很难区分,吃惯嘴的信宜人却能从厚薄、嫩、香、滑、软韧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上将米粉区别开来,这体现了在选料、工艺掌控以及调味料制作上的学问。
◎ 撒上辣椒、芝麻,配以花生油,爽滑的捞粉两三下就可以“溜”进嘴里,令人回味无穷
在信宜,这些加调味料搅拌了吃的粉皮、捞粉,加上一碗白粥,就相当于广州人的“一盅两件”,是信宜人最平常、最喜爱的早餐。一句“请你吃粉皮”,表达了对朋友最深厚、最真挚的问候。
除了捞粉,还有炒粉、汤粉、煎粉,更有一种叫柴枪粉。柴枪粉主要产于信宜西部的北界镇,其成品被卷成中间大、两头尖,因形似信宜人挑柴草用的中间大、两头尖的竹木柴枪而得名。柴枪粉可捞可煎,煎的柴枪粉色泽金黄,香脆可口,更加形似“柴枪”,是一种很受人欢迎的风味小吃。柴枪粉的制作工艺复杂,蒸粉工具是圆形的,卷起来之前还要在粉中间放上花生米、韭菜等馅料,吃后齿颊留香。
◎这一碟煎炒的柴枪粉,色香味俱全,中间的馅料原汁原味(www.daowen.com)
◎蒸熟的粉皮需要平摊在镂空的晾晒板上,经过太阳的暴晒,蒸发水分,才得以保留最佳风味
柴枪粉的历史比“食惯嘴”悠久,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北界镇西江温泉村就有人制作柴枪粉。据说,在西江温泉度假村开发之初,有一位企业老总三番五次到温泉村考察,但就是不谈投资事宜。原来,他是在寻找儿时吃惯嘴的柴枪粉,这是一位企业家想家的味道。最后,这位企业家如愿以偿吃到了风味独特的柴枪粉,西江温泉度假村也顺利建成迎客。
柴枪粉也好,“食惯嘴”也罢,虽然美味,但必须现制现吃,属于“湿粉”,没法储存,没法外带。于是,信宜尚文村的一些村民把蒸熟的粉皮拿来晒干,切成丝状,再捆绑成扎,捎带给外出的游子,或者拿到集市上卖。晒干的尚文粉除保持了信宜粉皮的滑嫩、爽口、味鲜外,软韧适中,不易煮烂、不易炒碎,因而大受欢迎,不少人慕名前来购买,一些酒楼食肆还将它列为特色美食。这种干粉,因为出自“尚文村”,人们就把尚文粉当做干粉的代名词,尚文村也成了信宜米粉的主要产地,其生产的信宜米粉,经过精美包装后成了送礼佳品。
◎这种干的尚文粉仍能够保留当初的口感,嫩滑香醇,绝对让人“返寻味”
其实,尚文村的村名出自革命烈士梁尚文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初,信宜市政府为了纪念他,将他的家乡改名为尚文村。烈士的故乡,注定是一个载满思念的地方,丝丝米粉犹如千丝万缕的乡愁、乡情。人在他乡,捧一碗香喷嫩滑的信宜米粉,重拾家的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