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窦州古城焕发新生,Hello,信宜!

窦州古城焕发新生,Hello,信宜!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往开来,信宜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成了如今庞大的信宜教育城。信宜古城不仅是历代粤西南地区的治学中心,也是信宜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是州县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初期,信宜县政府设于此,1952年才迁移到东镇。

窦州古城焕发新生,Hello,信宜!

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有一座红墙绿瓦的二层古建筑,中间的拱门有数米高,两旁的圆柱子直耸到二楼的房顶,高大雄伟,气势非凡。这就是信宜最著名的古建筑“红楼”,是信宜古城的南大门,也叫“文明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楼坐落在小村庄里,掩映在树丛中,值得细细品味

◎学宫大成殿红墙黄瓦,庄严雄伟,进入其中,似能听到多年前的琅琅读书

信宜,古称“信义”,于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匡义之讳,改名为信宜。信宜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增修城垣,建成东西南北城门楼四座。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绅士梁贻嘉等呈请移南门于学宫前正南,直向学宫,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这就是现在的“文明门”。东西北三门以及城墙已无迹可寻,仅剩这一座文明门。城楼的右边有一棵老水松树,枝叶不是很茂盛,却高过红楼的楼顶,仿佛是“红楼”的忠实护卫,历经沧桑,风雨相守。

沿着红楼的拱门向里走约300米,就到学宫。学宫正殿红墙黄瓦,顶上有双龙戏珠,庄严雄伟。大成殿前面伫立着几个木栅格的朱红色大门,我们可以透过栅格窥探里面的究竟。大成殿两旁的廊庑红墙绿瓦,作为古时候学子学习和考试的地方。学宫与文明门之间,还有好几道门,分别是大成门、棂星门、贤关坊和圣域坊门。

望着古朴的学宫,谁能想到它曾作为大洪国的“王府”呢!150多年前,广东天地会的首领——一位叫陈金釭的农民,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信宜县城,建立了大洪国,以学宫为王府,号称南兴王,在此做了两年零七个月的国王。因此,学宫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大洪国王府”。相对于学宫,大洪国王府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故而更多人知晓。

◎望着穿越古今的“木灵星门”,颇有历尽沧桑之感

在起凤书院前楼的后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书院,感受历史的变迁

信宜古城历代都是粤西南地区的治学中心,各地学子云集,古书院群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镇隆古书院群以学宫为中心,分布四周,大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是当时各族学子读书习文、求取功名的读书圣地,现保存较为完好的书院还有十三家之多。(www.daowen.com)

其中的起凤书院,位于学宫左侧的文明横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院内两旁设有廊庑号舍,据说那是乡试考试的地方,俗称“考栅”。书院前座是一座西式建筑,有环形的楼梯可以上到二楼,那里圆形围栏的后阳台对着书院,站在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书院,甚至看到更远的地方。

在学宫的右前方有座陇西书院,是李姓人家的宗祠,专门接待李姓学子。书院庭院宽阔,民国32年(1943年),广东省勤商学院曾迁此办学,开设会计银行、工商管理三个学系。

在古城的北侧,还有一座黎照书院。“黎照”一名,据说取自一段故事。相传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字学家刘向经常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有一天深夜时分,他仍在阅读书籍,在油尽灯枯之际,正在嗟叹之时,忽然有一银发老者缓缓走来,并把拄来的黎木拐杖点燃,为刘向照明,让他得以继续学习。为了激励后人学习,百姓为这书院起名“黎照书院”。

◎育人众多的黎照书院,如今静静伫立在村落幽静处,讲述它走过的风风雨雨

信宜古书院众多,四面八方的学子会聚于此,在此求学、考取功名,这里成为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继往开来,信宜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成了如今庞大的信宜教育城。教育城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青少年宫,集中了全市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全国基础教育示范基地,也是众多信宜学子成才的摇篮。教育城传承了祖先尊师重教的思想以及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说,它是古书院群的现代版。

信宜古城不仅是历代粤西南地区的治学中心,也是信宜经济政治的中心,是州县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初期,信宜县政府设于此,1952年才迁移到东镇。古城内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与学宫相邻的还有文昌宫、县署;在文明门通往学宫的文明直街两旁,分布着三座书院,其中一座为陆贾书院,庭院幽深;临街的一面老墙上镶着一颗硕大的五角星,旁边的“囍”窗格已被泥土尘封,被尘封的还有一段历史、一个时代。

信宜是大唐国师、风水宗师杨筠松的出生地,也是马来西亚开国元勋李孝式的故乡,还是广大先侨(“南洋客”)下南洋的一个中转站。几多艰辛、几朝繁华、几番沧桑,古城的一砖一瓦默默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