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作曲家音乐创作与作品分析

四川作曲家音乐创作与作品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最高审美境界之理解,“韵者,美之极也”。作为一种带声腔化声韵的综合体,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表现力以及作曲家所表达的“借锦寻声”“琴鸣蜀音”,展现“蜀中情景、蜀中情韵”之绝妙画面。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腔音韵,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独一无二的音色而越来越受当代作曲家的青睐。

“韵”,可以理解为韵味、意境、境界等意。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最高审美境界之理解,“韵者,美之极也”。“韵”是一种情境交融的境界,“美”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想象深远,进而达到诗情画意、陶冶情操、精神升华的意境。比如中国水墨画追求的“忘我”、古代诗词追求的“写意”即“韵”的体现。音乐作品的“韵”,则是追求一种萦绕乐曲之上的意境以及作曲家的内心感受,与其他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古筝独奏《蜀锦图》就充分的通过右手弹弦的声响与左手对琴弦张弛的作用力,有规则的改变琴弦张力,使音高产生变化,袅绕不绝,又似飘忽不定。作为一种带声腔化声韵的综合体,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表现力以及作曲家所表达的“借锦寻声”“琴鸣蜀音”,展现“蜀中情景、蜀中情韵”之绝妙画面。为了能够精细地表达“韵”,作品中很多小节都作了详细的标注,诸如频繁的节拍变化、演奏力度的强弱变化、速度的快慢安排、每一个段落的标题暗示等。

表3.11 参数变化表

作品分为七个段落表达作曲家心中的“韵”,结构遵循散—慢—快—慢—散宏观的速度布局以及变速节奏组织音乐。力度与节拍时值变化频繁,使演奏家能够更准确演绎作曲家所表达的意境志趣,向听众传达出演奏家与作曲家相磨合的版本。据作曲家介绍,该作品开始创作出来的原始版本是没有小节线、没有节拍、没有演奏法的,只有音高和时值。作曲家试图以一种模糊时间结构的方式,让演奏家自己寻找音乐的韵律,栖身其景,使之自然融入作品情景中,结合演奏家自身理解,筝人合一,人曲交融,让演奏高度自我又高度忘我,达到无我之境,使琴弦与指尖合一、音韵与意境合一,达到凝神忘我,情真境秒,意蕴绵绵。这个演奏体验的过程,也是充满偶然性和独特性的过程。它充分尊重了演奏家的自我发挥以及对作品韵律的自然把握,尊重了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以及个人即兴成分。(www.daowen.com)

而对“韵”的另一重要表达的地方在于作品中的节奏性留白,比如作品开始第1~2 小节,通过低声区纯五度分解音程的不对称节奏演绎以及延音线的作用,使音乐出现音与音之间的间隙,犹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留白,这种节奏性的留白,感觉气韵尚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连贯、丰满声响的作用,反而使作品听起来显得韵味十足。节奏性留白产生对已奏音响的印象以及对未知音响的想象和期待,这对演奏家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使演奏家身临其境,把握气韵与速度变化、每一处声部层次力道的处理、音乐语句的语气安排、音乐情绪的诠释演绎,带来作品二度创作的演绎极致。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腔音韵,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独一无二的音色而越来越受当代作曲家的青睐。古筝演奏的最高境界在于充分展现乐器的韵味。可以说,对古筝音韵的把握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作曲家杨晓忠在创作《蜀锦图》之前,曾有古筝演奏家、民乐演奏团体等委约其创作古筝作品,作曲家都委婉谢绝了。作曲家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慕之情与敬畏之心,以至于不敢轻易触碰其内在意韵。直到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作曲家欣赏到画家朋友《风·雅·颂》国画展览中《蜀锦》画作时,非常喜欢,有感于蜀锦的瑰丽夺目以及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想到了蜀女、蜀水、蜀戏,甚至于还有花灯、清音、庙会斗茶等传统文化,顿时灵感涌现,答应了当时正委约其创作古筝作品的青年演奏家周天丽。“情乃乐之本”,“韵随心而动”。在作曲家找到了能够托之以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筝之完美结合时,《蜀锦图》这部当代筝乐作品产生了。作品并没有采用标新立异的新演奏法,而是立足传统奏法,采用轮指、摇指、滑音、勾、抹、托、勾等,结合节奏型留白、延音式留白以及节奏节拍的非限量控制等具体演奏细节处理,使这一博大精深的古筝艺术再一次焕发出独特的韵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