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作曲家:多样化控制节奏、节拍

四川作曲家:多样化控制节奏、节拍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蜀锦图》在创作上的一大特点是对于作品中节奏、节拍的安排。换言之,即通过中国传统艺术“形散而神不散”的内涵发展,通过节奏、节拍多样化的形式化手段安排,模糊时间结构,通过节奏、节拍的非限量控制去陈述音乐的结构逻辑。第七段落基础音调节奏变化形式更加灵活自由,节奏处理、声部层次更加多样化。而低声部的纯五度基础音调正是通过节奏的变相“重复”实现对右手旋律声部散漫、洒脱律动音调的有节制控制。

四川作曲家:多样化控制节奏、节拍

蜀锦图》在创作上的一大特点是对于作品中节奏、节拍的安排。传统蜀文化体现出来的音乐节奏首先是与语言息息相关,其次与心理节奏有关系,另外还与音乐所表现的行为、动作有关系。比如古代文人的音乐节奏一般都比较洒脱,而山歌牧歌的节奏一般较自由,它与劳动者的松散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作品中,作曲家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由、松散,似又无拘无束、从容的音乐风格,意在通过“中国式音乐逻辑”渐变式结构布局方式发展音乐。这种构思安排显然与西方逻辑严谨的段分式结构不一样。换言之,即通过中国传统艺术“形散而神不散”的内涵发展,通过节奏、节拍多样化的形式化手段安排,模糊时间结构,通过节奏、节拍的非限量控制去陈述音乐的结构逻辑。比如,音乐开始的散板,没有固定小节线,只用虚小节线象征性地作了时间长短、节拍强弱的安排,这种散板并不是杂乱无章、无所规矩的安排,而恰恰是作曲家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依据,更深层地表现中国文化精神之精彩处,它更多地强调音乐的虚实结合以及音乐的意境和韵味。“散”是为了音乐的下一步发展和逻辑走向作准备和组织工作,即为第二段落的“散起”做好铺垫。随音乐布局安排调动与节奏动力性发展因素,音乐必然进入一种动力性增长期,节奏、节拍频繁的变换必然形成音乐的动荡和急速发展期,即进入快板、急板宏观节奏布局期。之后,音乐慢慢回落,节奏稀疏平缓,作品慢慢回归平衡。这种按散—散—快—急—回落—慢—散变速节奏组织音乐的方法,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从宏观到微观的一种弹性节奏处理技巧。这种渐变的创作思维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更容易使人在心理节奏上同步进行变化。《蜀锦图》更多地体现出作品整体的连贯性和一气呵成、浑然天成的感觉。它给人以整体的美感和听觉享受,更多的是一种过程的体验。从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反映出作曲家的传统哲学观以及美学趣味。

1.基础音调的节奏变奏贯穿

作品七个段落自始至终都贯穿基础音调“E、B”纯五度音程于低声区,有时又转化为纯四度活跃于低声区。以第一段落来看,低声区纯五度基础音调在三十二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之间通过延音线的方式反复徘徊,给人自由随意、随性而“声”的散漫节奏状态,并作为作品开始的声韵铺垫。从第3 小节至第7 小节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之间充当间奏与缓冲作用。而在第二段落中,则通过三连音、五连音、七连音等非均等节奏似表达了潺潺流水、花开花落的自然景象。第三段落开始转换为纯四度音程弥漫于左右手快速流动的三十二分音符与六十四分音符之中,快结束时又回到纯五度基础音调高低起落循环中。第四与第五段落在左手增四、纯四低声区音组与右手六十四分音符的密集对应下音乐进入最激动欢悦时刻。第四段落于增四度音程上,第五段回归基础音调的转换音程纯四度“B、E”上。第六段落右手通过摇指奏法奏出作品最重要的音调,左手则以基础音调六连音节奏伴奏贯穿。第七段落基础音调节奏变化形式更加灵活自由,节奏处理、声部层次更加多样化。作品最后呼应开头,再现纯五度摇曳式节奏素材特征而结束。

谱例93

谱例93 是固定基础音调在作品低声部以不同节拍、不同节奏变奏形态在作品不同段落的出现方式。这种基础音调的节奏变奏手段,使音乐逻辑清晰,句逗分明,促进了作品整体统一,也起到段落划分的作用。《蜀锦图》并未以西方数理逻辑以及严格等分节拍、节奏为创作基础,而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对景象的描述与想象,通过写意的方式,以心理感受和弹性变速运动节奏为基础,它不同于西方主题、动机的发展以及戏剧性的矛盾展开,并不过于强调西方作曲的对比因素,反而是以写意来抒情、咏志,这种“浪漫主义”的情趣在中国文人音乐里则体现出自然、潇洒、简淡、飘逸之情趣。《蜀锦图》中频繁变化的节拍、节奏关系的自由处理,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作曲家更多地把对音乐演奏的韵律关系“让”给演奏家来进一步处理,类似于西方现代作曲的“有控制的偶然技术”。正因为中国音乐这种律动关系,节奏、节拍常通过重复、贯穿或再现等来衔接组织音乐。而低声部的纯五度基础音调正是通过节奏的变相“重复”实现对右手旋律声部散漫、洒脱律动音调的有节制控制。

2.同节拍内不同节奏型的对应

作品第15 小节在同节拍条件下,高低两个声部发音点不是按常规固定比值进行节奏对应的。而是高声部以高密集的六十四分音符节奏点和低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点以五连音节奏方式对应。16 小节则以右手高声部基本保持与15 小节一致的节奏下,左手低声部以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三十二分音符七连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节奏对应。这种非对称节奏点对应打破常规时值比例关系,反而使节奏错落有致更具听觉效果。在第三段落中,左手固定三十二分音符节奏发音点对应右手高声部不断变化的六十四分、三十二分节奏点数,同时还辅之以重音变换,以增强节奏感染力,这种技巧可以增加节奏和律动之间的对比,从而实际上改变了原来的节奏对应节拍关系。第四段落中,在八二拍条件下,右手高声部以六十四分音符通过三音、五音、八音高密度节奏单位群,与低声部不计时值的音组对应。在第六段落中,节拍为四四拍,左右手高低声部完全是不同的节奏与比例关系,十六分音符对应八分音符节奏,甚至实际形成了不同速度概率关系。表3.9 只是以某一小节为例,它在作品中以重复及变化形式大量出现。(www.daowen.com)

表3.9 节奏型对应关系表

3.附加性节拍

附加时值节拍是在原来整数拍的基础上,临时增加的非整数拍。它表现为音乐在常规节拍节奏发展中,对某一节奏节拍作临时性的节拍插入,带有一定偶然性成分的因素在里面。这种临时增加的节拍时值,灵活而富有弹性。法国作曲大师梅西安开创了附加时值作曲技术,但在我国的新疆古典乐曲和民间音乐中,这种附加性节拍或者附加时值其实早已经存在。《蜀锦图》第四段落以及第五段落中的48 小节、51 小节、59 小节、62 小节、74 小节、81小节、89 小节都有这样的附加性节拍。对于中国渐变式的乐思发展规律来讲,附加性节拍解决了不规则、不匀称的乐思记录问题。某种角度上讲,也可以理解为特殊的复合性节拍。

表3.10 不同小节的附加性节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