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作曲系原系主任宋名筑教授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彝歌》(小提琴与钢琴)喜获第十七届全国音乐作品室内乐评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仅此一首)。此奖项由文化部主办,是全国性的音乐作品评奖,也是音乐创作领域的政府奖项。《彝歌》之所以能在全国性的音乐权威奖项中获此殊荣,与作曲家所倡导和探索的作曲理念不无关系。按作曲家的话来讲,那就是要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理念相结合,同时又要有可听性,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欣赏需求。《彝歌》无疑是作曲家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之作。
彝族是一个古老、热情、含蓄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厚。由于族内支系复杂,民歌也很丰富,可分为撒尼民歌、尼苏民歌、纳苏民歌、花腰民歌等。有些地区的民歌还自成体系,如滇南彝族的尼苏人有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四腔、五三腔),每种腔又由猞腔、垭腔和白腔等组成,属于四种结构长大的套曲式山歌。这种彝族民歌的复杂程度,在中国民歌中都是少见的。其他有影响力的歌种如阿诗玛调、阿塞调、梅葛调、毕摩调、过山调、放羊调、祝酒歌等等。其中,阿塞山歌的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具有彝族民间文化的独特性和神秘性。《彝歌》之二《阿塞调》即取材于此。作曲家在作品扉页上写道:“大山深处,红河两岸,聚居着勤劳勇敢的彝族人民。在艰苦贫困的生存环境中,他们只有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彝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一般都通过山歌来表达。正如歌谣所唱:“不弹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他们勤劳勇敢、热情奔放以及丰富的音乐文化,深深地感染着作曲家。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与欲望使作曲家在几经易稿后,于2010年完成了室内乐《彝歌》(小提琴与钢琴)的创作。(www.daowen.com)
《彝歌》分为两部分:第一,《尼苏调》(约5 分30 秒);第二,《阿塞调》(约8 分10 秒)。2011年2月4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卫斯理大学音乐学院世界首演。2011年5月在“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音乐会国内首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