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获奖合唱作品分析与创作现状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获奖合唱作品分析与创作现状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获奖合唱作品来看,从1984年至2013年近30年间,共有大致 17 部合唱作品获奖。可以说,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对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从川音作曲家近 30年获奖合唱作品经验总结来看,在创作题材和技术上,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提倡和借鉴的。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获奖合唱作品分析与创作现状

四川作曲家尤其是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中心的具有地域标志性的作曲家群体,在中国现当代合唱音乐创作比赛以及评奖中,屡屡获奖,如(按得奖时间顺序)原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黄万品教授的混声合唱作品《羌族锅庄舞曲》在1984年“蓉城之秋”评奖中获优秀奖,该作品还在1986年北京合唱节比赛中获二等奖、1999年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四川省评奖一等奖、2010年第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获金奖、2012年第十一届中国合唱节获金奖等;原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敖昌群教授在1996年文化部、中国合唱协会主办的中国合唱节评奖中,作品《世纪之梦》获创作奖,1999年“夕阳红裕兴杯”全国老年合唱节评奖中,《太阳之歌》获金奖;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作曲家杨晓忠教授在199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电视大赛中,童声合唱《问字》获银奖,同时该作品在1996年还获中国儿童音乐学会首届全国儿童音乐电视大赛作曲奖、2004年获第三届中国“博艺杯”童声合唱节比赛新作品奖;作曲家昌英忠教授的童声合唱《熊猫的摇篮》在1996年获中国广播奖银奖、1997年入选中宣部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前系主任、作曲家宋名筑教授在2005年全国第十一届音乐作品(合唱、室内乐)评奖中,合唱作品《香巴拉》《打跳》《云朵上的山寨》分别获三等奖、二等奖、优秀奖;作曲家杨新民教授在2005年全国第十一届音乐作品(合唱、室内乐)评奖中,作品《神奇的面具》获三等奖;作曲家杨晓忠教授在2011年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奖中,作品《生命之花——孩子啊!你降生在天摇地动的时候》(无伴奏女声合唱)获优秀奖;作曲家昌英忠教授在2011年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奖中,作品《吉祥阳光》获银奖等。这些国家级以及省级奖项,充分的证明了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群体的实力和成就,或者说代表了中国西南地区在当代合唱音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较高水平。作为地处西南一隅的唯一一所专业音乐学院权威学府,它为中国合唱音乐的专业创作以及合唱音乐文献的积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上述大致的获奖时间上看,似乎每隔几年就会有川音作曲家在合唱创作领域获奖,这种群体性的获奖现象绝对不是一种偶然或者机遇。其中原因除了作曲家对作曲事业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外,也跟川音提供给作曲家的灵活创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关系,更是川音老一辈作曲家多年扎扎实实的基础培养以及对创作秉承创新、多元、个性化风格的学术创作风气有关系。这种作曲家群体获奖的“人才链”现象在以后其他文章中还会进一步讨论。

这些获奖合唱作品极具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丰富多变的和声效果以及新鲜的音响与色彩魅力,深受群众性和专业性合唱团体喜欢。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增光添彩。仔细分析这些作品,会发现它们都带有一定的民间传统音乐符号象征,具有一定的民间地域风格与色彩。对这些合唱作品进行研究,研究作品中的一些基本特征与规律,揭示其中的作品人文内涵与精神风貌,并为当代合唱作品写作提供相应的创作指导依据与启发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老百姓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领域的追求越来越广泛,群众性的音乐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业余和专业的合唱团体也逐渐增多,老百姓对合唱团的审美需求也日益提高。为了适应当代听众对合唱艺术的需要,满足听众的音乐活动需求,一批能够被听众接受,具有可听性且艺术性较强的合唱作品在当代合唱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获奖合唱作品来看,从1984年至2013年近30年间,共有大致 17 部合唱作品获奖(未统计交响乐、室内乐以及歌曲创作获奖情况)。仅仅是合唱作品就有这么多获奖频次,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可以说,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对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www.daowen.com)

从川音作曲家近 30年获奖合唱作品经验总结来看,在创作题材和技术上,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提倡和借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