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实践与作品分析

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实践与作品分析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场原创交响音乐会《乡音乡情》中,作曲家将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巴蜀民歌歌名以及戏曲声腔名称作为交响乐创作每一首曲目的标题。用交响乐的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重新阐释巴蜀民歌的价值与意义,丰富民歌内涵,展现巴蜀大地深厚的人文底蕴,从而体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作曲家对四川的深情回馈,这也是作曲家所倡导的“民族音乐交响化”创作理念的实践体现。《乡音乡情》对四川民歌交响化的处理是成功的。

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实践与作品分析

纵观本场交响音乐会,首先,取材很有特点,都是以巴蜀大地的民歌而且是汉族民歌为题材,这些民歌都是脍炙人口且最具代表性的。以往作曲家常常是采用少数民族的民歌素材来创作,而汉族的民歌却被忽略了。其次,作品为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然而并没有遵循古典交响乐奏鸣原则来构架整部作品。而是以序加九首民歌构成的组曲类性质的体裁形式,但是是以交响乐的编制和建制来构思创作整部作品的。最后,作曲家在对巴蜀民歌主题音调发展方面,除了使用西洋传统技术分裂、模进、重复外,同时还考虑到了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借鉴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经验,在对原民歌主题进行展开时,使用带板腔式的变奏以及根据原民歌歌词字音变化特点、歌曲内容等产生的旋律自身变奏来发展音乐。由于作曲家长期扎根于四川戏曲与曲艺界,曾在四川歌舞剧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单位任领导职务,同时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由于个人爱好以及工作性质的原因,对于戏曲、曲艺具有很深的功底和修养,在创作中作曲家力求通过使用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基因相结合。在本场原创交响音乐会《乡音乡情》中,作曲家将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巴蜀民歌歌名以及戏曲声腔名称作为交响乐创作每一首曲目的标题。主要想法是,希望通过用交响乐的方式来演绎巴蜀传统民歌,传承巴蜀汉族民歌精髓与神韵,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用交响乐的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重新阐释巴蜀民歌的价值与意义,丰富民歌内涵,展现巴蜀大地深厚的人文底蕴,从而体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作曲家对四川的深情回馈,这也是作曲家所倡导的“民族音乐交响化”创作理念的实践体现。

民歌常常是由上下两句、三句、起承转合四句类构成居多,旋律优美,结构一般较短小、精练,它承载了时代的脉搏跳动和历史积淀。但民歌本身的结构体态特征决定了其很难表现复杂的社会内容和各种不同人物情感的需要。因此,要提高民歌的适应能力和表现水平,还要兼顾听众喜欢的音乐风格,这就需要在原来民歌旋律基础上进行扩展,将其中表现力强、具有旋律扩展能力的个别曲调,通过节奏变化、衍变、派生出不同节奏版式或者通过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的腔式发展,从而弥补多声部交响乐对于民歌发展的不足,继续发挥出交响乐的“戏剧性”“交响性”特征,又能保持四川民歌的朴实风格和原来的地方风味,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创作工作。在第四首《尖尖山》中,作曲家抓住原民歌《尖尖山》开始富有节奏特点而且是同音重复的三音材料,在大堂鼓渐快的节奏引入后,木管和铜管齐奏出三音节奏型重复音调,低音提琴随之以民歌中的倚音音调作节奏时值的拉长处理以回应。作品中主题旋律多次得到强调和渲染,并进行了多次变奏发展,但都保留了《尖尖山》原民歌中体现其精神气质面貌的主要音调和节奏型。第五首《布谷鸟儿咕咕叫》总体以木管和弦乐为主。在弦乐震音和声背景下,短笛和长笛模拟晨曦清脆的鸟声,单簧管和大管轮番呼应,随后主题片段在木管乐器之间穿梭反复,并作节奏化处理对应。在音乐中间部分,主题旋律在木管、弦乐之间轮番变奏发展。该首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旋律在不同乐器之间流动,层次清晰,音色搭配处理得很好。第七首《槐花几时开》,通过作曲家的重新配器与创作处理,民歌的内涵在交响化表达中被挖掘的淋漓尽致,女儿的内心起伏波动、母亲的追问、思恋情郎的相思之苦被乐队以“交响化”发展放大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描绘的意境与心境可以说超出了民歌本身。

《乡音乡情》对四川民歌交响化的处理是成功的。作曲家很好地把握了民歌交响化的关系,即既要让民歌得到交响性的发展,增加动力性,进一步挖掘其思想内涵;又要在不改变原民歌地方色彩与风格基础上有所新意,丰富原民歌的音乐表现力。为了创作听众既喜闻乐见,又雅俗共赏和接地气的当代音乐作品,作曲家在民歌交响化表达过程中突出强调了旋律对于作品的走向和发展所起到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古往今来,很多作曲家都很重视旋律对音乐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当我们聆听、欣赏作曲家其他作品时,我们还会发现作曲家善用旋律表达情感的另一体裁,那就是歌剧。林戈尔一直都钟情于歌剧音乐的写作,把对旋律写作的热爱寄情于歌剧,在歌剧音乐中享受旋律游弋于歌剧剧情表达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前几年创作了歌剧《苏武》《娥加美》《杨升庵》,最近几年,即使行政事务繁忙,依然笔耕不辍,勤奋忘我地创作了民族歌剧《薛涛》《杜十娘》《卓文君》等。歌剧,“歌”为先,除了剧情、表演、舞美等方面的配合外,“歌”是歌剧表达极其重要的一方面。而这个“歌”要写好、写透,需要作曲家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对旋律发展的高度敏感和过硬的旋律写作才能,以及对旋律发展幅度能力和空间能力的把握。通过旋律的发展与控制,使音乐中不同人物形象、不同故事情节与之相契合,达到“歌”与叙事的整体统一。(www.daowen.com)

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乡音乡情》清新、细腻、精练而又地方风味十足。体现了西方技法和中国以旋律为主体的民间音乐的成功结合。作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美学传统和广大听众的审美趣味,以大众能够“读懂”的、雅俗共赏的、“走心”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一场视听交融的音乐盛宴。这正如作曲家接受采访时说:“此次音乐会作品极具四川本土文化特色、来源于群众、贴近劳动生活,展示着四川独特的美,解读着独一无二的蜀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