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作曲家创作音乐与作品分析

四川作曲家创作音乐与作品分析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音乡情》选取四川范围内最具代表性且民众耳熟能详的四川民歌以及四川戏曲音乐元素与交响乐相结合,运用完整交响乐队编制,使民族音乐交响化,交响音乐民族化。第五首《布谷鸟儿咕咕叫》取材于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曲艺素材,它是四川清音的经典代表作,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江号子吸收了一些戏曲的元素,成为四川民歌的一个缩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第九首《薅秧歌》为四川山地民歌。

四川作曲家创作音乐与作品分析

《乡音乡情》选取四川范围内最具代表性且民众耳熟能详的四川民歌以及四川戏曲音乐元素与交响乐相结合,运用完整交响乐队编制,使民族音乐交响化,交响音乐民族化。通过对四川传统民歌和川剧《弹戏》、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素材的“引用”以及重新阐释、演绎,表达了作曲家对巴蜀大地的深厚情谊,对蜀文化和豪放、善良、热情的四川人民的赞美。

交响音乐会共由序和九首曲目组成。首先由序《弹戏》拉开序幕。《弹戏》为川剧五大声腔之一,源自陕西的秦腔,自秦入川,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融入四川人的开朗、幽默及西北人的质朴、豪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作曲家在《弹戏》中,采用了弹戏表现喜气的“甜平”主题音调,第二段则对这一音调以舒缓的速度展开。整首作品通过对主题乐思的模进、展衍、扩大,层层推进,情绪和速度对比明显。音乐中展现了变脸的诡异神奇、吐火的惊叹绝妙……主题音调给人印象深刻。《乡音乡情》第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取材于石柱县民歌。交响乐以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主题音调,并完整呈现整首民歌曲调,继而对主题进行变奏,通过对民歌中的吆喝声、衬词“啰儿”“郎郎扯光扯”和当地砍柴声的艺术处理,表现了爽朗乐观、高亢嘹亮、风趣幽默的川东人在劳动时的场景和性格特征。第二首《绣荷包》取材于四川宜宾县民歌。整个乐章以弦乐抒情为主,时而婉转低吟,时而内心激荡,时而撩人心弦,给人以缠绵、不舍的情歌意境想象。四川民歌《绣荷包》高亢嘹亮、委婉曲折、情意绵绵的风格显然与山西、河北、云南的《绣荷包》风格不一样。第三首《黄杨扁担》则取材于重庆秀山县的花灯歌曲。黄杨木硬且柔韧,最适宜做成扁担挑载重物,渝东南乡间的田埂或山道上,山民用黄杨扁担挑着白米闪悠悠的感觉,非常有音乐和舞蹈韵律感。《黄杨扁担》音乐质朴自然,充满丰收的喜悦之情。主题音调在木管与弦乐之间穿梭往复,旋律婉转高低回旋,似喻山路崎岖不平。第四首《尖尖山》以川东北民歌为基本素材,这首民歌已流传近百年,创编后音乐大气磅礴,旋律舒展流畅,整体音乐情绪较低沉压抑,似有忧伤暗淡之情,但也似有控诉与反抗,期望与憧憬之意。第五首《布谷鸟儿咕咕叫》取材于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曲艺素材,它是四川清音的经典代表作,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清音是四川传统的曲艺艺术形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清音曲调丰富,唱腔优美,具有浓郁的四川本土文化风味。音乐开始在弦乐震音背景衬托下,长笛犹如布谷鸟儿初醒,空谷回声;随后对民歌主题变奏加花,速度时而缓时而快,弦乐与木管交相呼应,有答有问,展示了春回大地、布谷齐鸣之景象。第六首《川江号子》素材来源于川东民歌《川江号子》,它是川渝地区流域的船工们为了统一节奏和步伐,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领众和的传统民间歌唱形式。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在四川东部和重庆。川江号子吸收了一些戏曲的元素,成为四川民歌的一个缩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一乐章描述川江号子时而激越、时而舒缓,刻画川江各流域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第七首《槐花几时开》是川南宜宾农村的爱情山歌。音乐描述了母亲与女儿的对答以及女儿聪明、机智、羞涩、多情的形象。第八首《采花》为四川南坪民歌小调。音乐表现了采花时的愉快风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作曲家很好地利用了原民歌三乐句旋律,在交响乐表达中渐次铺展开来,主题变奏旋律优美明快,对原民歌中的切分和附点节奏使用恰到好处。第九首《薅秧歌》为四川山地民歌。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方式。薅秧歌是一种传统民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隋唐时期流行的《竹枝歌》,源于原四川东部(现重庆)一带的薅秧民歌。交响乐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舒展,充满劳作乐趣和热烈气氛。(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