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作为新生代力量在本次音乐节上也得到充分展示。青年作曲家刘奇琦的《知更鸟之死》(为女高音、单簧管与双钢琴而作,2012)再一次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许。早在2008年,她的作品《遥远的苍天》就荣获全国打击乐重奏作品比赛优秀奖;同年,创作的branchesⅡ荣获文化部“全国重奏作品”比赛优秀奖;2010年创作的《遗风》又荣获“上海国际音乐节大提琴作品”比赛优秀奖,等等。本次音乐节展演作品《知更鸟之死》的歌词来源于著名的《鹅妈妈童谣》,作品通过描述知更鸟死亡、葬礼的故事,通过看似荒诞的童话暗示因果循环的深层含义。青年作曲家毛竹的《三重门》(为独奏打击乐与实时电子音乐而作)以声音为主线,试图以三类不同的音响塑造三个不同层次的空间,描绘网络空间、生活空间与艺术空间三者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毛竹的作品经常在国际与国内的音乐节上演,并多次在作曲比赛中获奖,近年的音乐活动已延伸至更多的领域,比如即兴音乐演奏、实验性声音艺术、行为现场艺术等。青年作曲家敖翔的《画彝》(为弦乐四重奏而作)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月弦;第二乐章:毕摩的念诵;第三乐章:十月。作品通过弦乐节奏的张弛变化以及独特的和声结合,描绘彝族青年的爱情生活以及大凉山新年时刻彝族青年那热情奔放的舞姿与歌声,这些舞姿与歌声构造出令人难忘的美丽画卷。青年作曲家郝宇锴的《安魂曲》(为“5·12”汶川大地震的受害者而作),通过小提琴的哭诉与凄切音调以及钢琴的不协和音响碰撞与节奏的变化来表现当时的场景以及作曲家的思想。青年作曲家张志亮的《微光》(为弦乐四重奏、竖琴及巴扬而作),作曲家借用微光表达人与人的关系,试图通过声音表现一种社会问题和现象,作品运用了微分音以及配器上弦乐、竖琴与巴扬的音色组合,通过纵向的声音呈示渲染一种情绪,表现作曲家的生活感受,音乐语言真实而自然。
2012年“秋之韵——成都当代音乐节”作为音乐桥梁,加强了国际音乐界与“蜀都”四川成都的音乐文化交流,也向世界展示了四川成都以及四川音乐学院的风采。音乐节上,四川音乐学院老、中、青三代作曲家作品的展演,向国际国内音乐界同行展示了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群体的整体实力与风貌。期待第二届成都当代音乐节的举办!期待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有更多精彩作品亮相!(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