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音乐节共举办了八场学术讲座和五场大师交流班。开启音乐节学术讲座第一场的是旅美作曲家葛甘孺。第一场讲座是葛甘孺先生的《我对音乐的认识——我曲折的作曲道路》。作曲家首先讲述了他曲折的创作历程,然后介绍了他的《遗风》、长笛协奏曲《孟姜女》、交响组曲《霸王别姬》等。葛甘孺将中国的古典音乐融入到现代的音乐创作当中,用音乐的方式描述中国古典文化。葛甘孺先生的音乐是有感而发的,他认为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创作的技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第二场为美国加州大学著名作曲家、教授奇纳里·翁的讲座《臆像、结构、语言在音乐中的关联性》。奇纳里·翁在讲座中主要阐述了他对音乐艺术、作曲研究的认知和新观点。他认为对文化、艺术的吸收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成果,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创新并不是要彻底的新文化新元素,而是一种新旧结合的状态,这才是音乐的未来。他认为音乐是语言前的文化,音乐是模仿性的文化,音乐是精神的文化。第三场是荷兰鹿特丹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罗宾·德·拉夫的《管弦乐作品专题讲座》,罗宾·德·拉夫主要分析了他的室内乐作品Idea Angle。这首作品是为Manon Gropias 逝去的女儿而创作的,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了泛音质体的创作手法,从听觉上营造了有天使回音的感觉。在作品的末尾用纯五度的音程排列制造出了安魂的效果。接下来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墨瑞兹·艾格特的《别去想风格》。作曲家认为,音乐不能刻意地去追求一种风格或局限于某一种风格,音乐就像生活一样,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必拘于过多规则,音乐本身是没有什么规则的,要用音乐来使一切不可能都变成可能。不受拘束并不一定是刻意地去追求个性或者复杂化,好的作品不一定要写得多么的复杂,音乐是用来聆听的,再复杂精彩的谱面如果演奏不出好的效果也不能算是好的作品。音乐节还邀请到了中国香港资深作曲家林乐培先生作题为《林乐培的音乐创作专题》的讲座。林先生把自己学习作曲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具有学习他人作品的能力;第二,对浪漫和声法的研究;第三,对对位法的研究;第四,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探索;第五,对无调性音乐的改进;第六,电声和多媒体音乐的体验;第七,从古代理念中探索新音乐风格。此次音乐节还特约现任智汇资产管理公司的杨毅先生作了题为《跨界音乐》的学术讲座。
纵观本次音乐节,短暂的四天半时间,四川音乐学院四个音乐厅滚动或连续开展音乐会、学术讲座、大师班、室内乐等系列活动,交流人数上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演出团体以及国际国内作曲家作品的交流,架起了一座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桥梁以及现当代音乐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本次音乐节,观众改变了对“现代音乐”的看法,观众对现当代音乐的互动也愈来愈强烈。这充分体现了本次音乐节所举办的意义和所引领的价值。音乐节也培养了一批欣赏现当代音乐的乐迷和崇拜作曲家的粉丝,大家都非常期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开展下去,希望中西方音乐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交流。我们期待第二届成都当代音乐节的举办。(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