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学科建设需要以及对“现代音乐”创作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现代音乐研究中心在2010年更名为“作曲技术研究中心”,继续承接原中心的工作。在原工作基础上,根据学院规划安排以及国内外音乐活动,实时调整中心当年计划任务安排。2010年4月8日下午,作曲技术研究中心在琴房大楼321室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作曲技术研究中心成员围绕加强艺术学科高地建设,完善作曲技术研究中心工作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决定了本中心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会议对中心成员近3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作了要求,要求每个成员至少完成其中一项。具体任务和目标是:第一,应有1 篇以上学术论文在本专业方向的核心期刊或CSSCI 来源期刊上发表;第二,获得省厅级三等奖以上作品一部,或出版学术专著1 部;第三,由个人或多人完成1 项以上研究成果并获得省厅级二等奖或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励;第四,中心成员应至少完成室内乐规模以上作品一部,并参与排练或国内外演出。2014年,作曲技术研究中心根据作曲系以及学院学术活动实际情况以及院系人员调整情况,结合作曲系主要两大品牌创作活动“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歌曲创作比赛”和“中国·成都‘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以及作为国内国际现代音乐协会的唯一学术团体开展工作。为此,中心负责人及成员等又作了调整与变化,即:宋名筑为作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元为作曲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专职人员有胡晓鸥、刘国伟、梁奕飞,中心兼职人员有杨晓忠、郭龙、胡晓、杨新民、邹向平、昌英忠、肖岗、黄旭、施子伟、敖翔、刘奇琦。作曲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又有了新的调整和安排。即:作曲技术研究中心以“新作—新思维,出人才,出作品”为目标,中心设作曲、作曲技术理论两大分支中心机构,研究内容除了作曲以及作曲技术研究外,还扩展到民族音乐、欧洲传统音乐、近现代音乐理论研究。其创作与科研具备国内同等高校一流的水准和规模。承担的主要职能是音乐创作及作曲技术研究。音乐创作方面:继续弘扬本专业在国际、国内音乐创作中已经取得的声誉,在延续这种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于具有新思维、新观念的新音乐作品创作。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方面:在国内外现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向新的课题领域研究发展,着重于1945年以后的现代音乐理论研究,尤其是对20 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作曲技术理论研究。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为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中心对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做了进一步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建立良好的奖励制度增强中心成员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的积极性,确保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继续办好“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原“三川奖”)和“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歌曲作品比赛”,增加自主举办或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举办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赛事及音乐节演出活动等项目,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并进一步体现“以赛带创、以创促学、以演促创”的创作、理论研究模式;第三,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公益性、社会性的音乐创作活动及大型社会文艺活动,“学以致用”,使本学科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第四,( )组建试验新音乐演奏 唱 团体担负起中心成员新作品演(试)奏,参与新作品的国内外交流演出活动,极大地推动音乐创作及作曲技术研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有助于演奏(唱)水平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第五,作为目前中国加入国际现代音乐协会的唯一学术团体,将进一步协调与该协会及世界各地成员组织的相关工作。作曲技术研究中心将作为四川音乐学院进行国内、国际高端学术交流的一个窗口,以充分展示四川音乐学院创作与演奏的水平。(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