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拳的特点
1.文化特点
太极拳根植在传统哲学、医学、拳学以及众多的古典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古典哲学全面而深刻的渗透下,形成独特的拳术运动思想,逐渐形成了融拳、哲、医三理于一身,具有技击和健身等多方面功能的优秀传统运动项目。
拳理方面,这里的拳理是指动作本身符合攻防规律,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术,符合拳理,具有技击性,这是太极拳与体操、舞蹈、导引等其他运动的本质区别之一。
哲理方面,太极拳受传统哲学深刻渗透,具有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思想,特别的技术要求,突出的价值功能。如果说哲学对各门拳术都有影响,那么对太极拳的影响是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没有哪一门拳术能与之比肩,从古老的《周易》到宋明理学的古典哲学,都对太极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医理方面,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导引、藏象等理论,符合医理。传统医学的导引吐纳之术被太极拳直接吸收。
2.动作做法内在特点
太极拳动作是构成太极拳运动的基本单位。和气功、导引等动作比较,太极拳动作具有明显的攻防含义,和其他拳术动作相比,除了动作连发的相对缓慢柔和,主要特点是依靠意、气、形内外结合的练法获得太极劲。具体表现在:
(1)意识贯注。用意且贯穿动作全过程,深入动作细节的特点是太极拳动作用意的特殊性所在。
(2)掤劲不丢。所谓掤劲,就是太极拳一系列身型和意识要求下产生的一种弹性劲。太极拳的动作是在意识的贯注下,做到诸如头领气沉、含胸拔背等要求,进而使附着在关节附近的肌腱、肌肉适度松开,利用肌肉适度的伸张与收缩力,调节关节角度,使肢体自然放长,肢体各部位遥相对应相合,全身的关节肌肉形成一个富有弹性的整体,形象地比喻身体像一个充满气的球,像一张拉满的弓,这种劲力状态要求保持在动作的全过程,即掤劲不丢。
(3)螺旋贯劲。螺旋就是肢体绕着不同轴的缠绕运动,由此产生的劲力太极拳中通常称缠丝劲,这是太极拳动作动态的要求之一。通过螺旋的缠丝运动,使身体各个局部肢体运动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做到全身上下内外一动无有不动,表现出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完整一气的整体运动特点。
3.动作演练的外显特点
(1)内敛性。太极拳动作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胯根内收等技术要求充分体现了太极拳身型的内倾、内敛、内向性的特点。
(2)柔和性。太极拳的柔有多种表现,主要反映在动作用力的轻舒,动作速度的匀缓,动作过程的链动,动作神态的静稳等,综合地构成了太极拳动作柔和的特征。
(3)连贯性。由不同太极拳动作构成的,有开始和结束的,固定程式化的练习形式,被称作套路。这期间动作之间的衔接没有人为的停顿,没有接头的地方,上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整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前后贯穿,连绵不断,好像行云流水,做到均匀、连贯、渐变的稳静。同时,精神意识又要像大海浪涛般的起伏鼓荡。
(4)圆活性。圆活有两层含义:一层指动作的形态,另一层含义指动作运动轨迹。前者指一个完整的动作造型无论是相对静止的定势动作还是运动过程中,都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形态,关节角度一般不呈45°或挺直的角度,整个动作造型犹如满弓形。后者指太极拳的圆弧轨迹是立体的、公转和自转统一的、上升到意识层次的圆弧运动。大小、方向是灵活多变,不是为了划弧而划弧,是太极拳内劲的需要,表现为动作非圆即弧的运动轨迹。
(5)完整性。综合分析太极拳的运动状态,是身体四肢关节肌肉,内脏器官,包括意识呼吸,一动无有不动,意、气、形、劲、神高度统一的全身运动,表现为动作有序、协调、完整。
4.技击特点
(1)力度上,追求以小力打大力,以无力打有力。
对太极拳技击特点的论述最经典的当属《太极拳论》所提出的“四两拨千斤”“非显力胜”“舍己从人”等观点,概括而言就是以小胜大。
(2)战术上,追求以慢手打快手,以后发制先发。
快与慢是相对的,太极拳中的快与慢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速度概念,更多是发招先后的含义。在技击动手的顺序上,显然后动(根据对方动作采取相应方法)胜先动(盲目主观出击),太极拳所谓的慢主要是战术策略。
(3)技术上,追求粘连随不丢顶,以柔制刚。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特点是通过采用掤劲,似有似无地粘住对方,不与对方离开,这种劲是一种可进可退的活劲,太极拳称之为轻灵劲,要想粘住对方就要在变化中实现。具体方法,不与对方接触点脱开(即不丢),不与外来力作无变化的相较劲(即不顶),彼屈我伸,粘连相随,从而实现在双人接触的条件下通过感知对方力的变化,引逗对方刚猛使力,以较小的劲使对方失重被制胜。
(二)太极拳的健身功能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体育遗产之一,我国人民长期以来锻炼的实践证明:它既是一种合乎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引起了学者从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学科多方位进行探讨。“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实验充分证明,太极拳是一项对身心十分有益的健身活动。(www.daowen.com)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主要决定于它独特的技术要求和特有的运动形式。太极拳是通过心理活动引起生理变化的,由此身心并修达到健身作用。
1.心静用意,强心健脑
太极拳首重心静用意,即要求练拳过程中心理活动平衡,用意识支配动作,使人的思想活动集中在练拳上,排除杂念,免受不良思绪干扰,从而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识控制,伴随肌肉收与舒有节律地交替运动,增强大脑神经活动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及正确性,改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活动,最终对于神经衰弱、失眠、头晕、过度疲劳等疾病症状有显著改善。
2.松沉自然,活血健身
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包括肌肉关节,这样使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从而加速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特别是胸廓的放松扩展。减小心肌外压力,容积增大,收缩差增大,排血量增多,组织器官得到的养分增多,这些无疑有利于养生健身。
3.气行深长,调气益肺
太极拳呼吸采用腹式深呼吸,有时配合拳势呼吸,要求气下沉,做到深、长、匀、缓等,保持腹实胸宽状态,横隔肌参与运动,横隔下降,胸腔扩大,肺吸氧量增多.据测膈肌每下降1厘米,可增加气量300毫升,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能对心肺产生良好的保健作用,同时对五脏六腑也有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4.腰为原动,固肾增寿
太极拳有“腰为主宰”“丹田内转”“两肾抽提”等技术要求,实为充分练习腰腹部的运动。在腰两侧有肾脏,肾被称为先天之本,对其练习能有效地促进肾脏功能,增精延年。腹部的运动对肝脏、胃肠有良性刺激和按摩作用,能提高胃肠的蠕动和消化吸收能力,改善体内代谢循环,增进食欲,提高健康水平。
5.气敛入骨,壮骨生髓
太极拳要求“气敛入骨”,实质是要求在意识指挥下,全身松沉,恰似“气”入骨中,特别是下肢,要在气行中达到沉稳轻灵。两腿及下身骨骼在正常的重力下,将有助于骨细胞的生长及骨髓中造血功能的提高。太极拳动作缓慢,凡出腿迈脚.总要求一腿完全支持体重,即所谓虚实分清,这样下肢骨骼相对受力时间较长,加上有关“三合”的技术要求,使骨骼正常受力,从而达到壮骨生髓,再加上太极拳在弧形旋转运动中肌肉对骨骼的作用,大大促进了对骨骼系统的锻炼作用,延缓腿部衰老。
6.胸怀太极,怡情养性
太极拳理根植于中国太极、阴阳、中庸等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讲“天地—大太极,人身—小太极”,要天人合一,无过不及,无为而治,追求一种道;在练习中,动作不正不偏,缓和连贯,不急不躁,刚柔并济;在技击中,讲求引进落空,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长期练习太极拳能对人的性格、修养、处世有突出作用,对修身养性产生积极影响,养成胸怀宽、大度谦让、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良好品格,促使形成健康的心态。
不同的技术要求,健身作用侧重点不同,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是对人的综合影响,很难割裂开。正确的技术要求和科学的练习,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呼吸、消化、神经、血液循环及中医认为的经络系统,都将产生良好的医疗保健效果。
(三)太极拳的分类
根据太极拳完整的技术体系内容和运动属性,可以分为:
(1)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指通过一些特殊训练方法,开发太极拳所需的人体某种素质或技能的专门练习。包括必要的基本功如柔功、一般素质和特殊功法,如站桩功、意功、劲功等。
(2)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主体按照一定模式和规律组编的程式化成套练习。按手持器械与否有徒手、器械两类套路运动;按运动人数多少,有单人(1人)、对练(2人)、集体(3人以上)三大类套路运动。
(3)推手运动:
推手是以太极拳的技法和技击思想为主导,用以体会太极拳攻防进退的对练或对抗运动。从步法上分,包括定步、活步、自由步;从上肢参与数目分,有单推手、双推手;从运动性质分有教学推手、竞技推手、娱乐推手等。
(4)散手运动:
太极拳散手是利用太极拳攻防技法进行有规则或无规则的对抗运动,包括太极拳特有的散手方法。以及其他功夫如点穴、抓闭等技法。
以上各种运动形式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不能完全割离开,可以相互交叉练习,如边练套路边练推手,相互参证,提高拳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