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二)发展尽管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难以定论,但是陈长兴以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构成了现代意义的太极拳主体,根据拳理著作、动作形态可以看出从明末清初以来的太极拳演变,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太极拳发展走向了规范化、多元化。同时,太极拳也进入了大发展期。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

(一)起源

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民间关于张三丰创太极的传说比较多,但学术上没有充分史料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也没有证据证明不是他所创。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曾经考证,太极拳为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所创。但从考证的证据来看,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武术,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虽然,太极拳究竟是何人何时创造的还很难断定,但是可以肯定,太极拳绝非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萌生、发展、壮大、成型的过程,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形成的,这也正说明了太极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发展

尽管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难以定论,但是陈长兴以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构成了现代意义的太极拳主体,根据拳理著作、动作形态可以看出从明末清初以来的太极拳演变,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基本形成期

这个时期主要指从明末清初的陈王庭至陈长兴(1771—1853年),经过五代,完成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演变。

陈王廷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家谱》说王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造拳”这个“拳”即太极拳。他根据戚继光长拳,创造了太极拳,共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锤一路,采取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他的《拳经总歌》总括了所创拳的理法。

陈王廷创造的七个套路,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年)、陈有本这一代,原来一百0八势的长拳和太极拳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陈氏拳家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掤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蹿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从这一时期起,为了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陈氏太极拳第一路又有老架、新架之分。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陈家沟拳家陈有本首先创造了新架,架势和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原有的某些高难度的动作。新架之后又出现了赵堡架,代表人物陈青萍,拳架特点是突出了圆形运动。陈清萍学拳于陈有本,因为青萍赘婿于距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在赵堡镇教拳,因此人们称作赵堡架。

这一时期,基本完成了陈式太极拳包括赵堡太极拳自身的改造,形成了现代意义上传统太极拳的雏形,由此将逐渐演变出不同的太极拳流派。

2.第二阶段:流派定型期

太极拳被世人所知应从为太极拳走向社会做出贡献的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年)开始。他被请进清宫王府教拳,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崩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做了改动,使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后经其子杨健侯和其孙杨登浦,修订出来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特点是形态姿势舒展大方,速度均匀,轻沉兼备。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武禹襄(1812—1880年),河北永年人,先学拳于杨露禅,后到陈家沟从师陈清萍。陈清萍拳架是陈氏小架拳的支流。武禹襄逐渐熔杨露禅修改后的太极拳和陈氏小架为一炉,自成一家。后传于外甥李亦畲(1832—1892年)及郝为真等,逐渐形成了“武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注重身法,特点是动作轻灵,步法敏捷,手法无云手,步型无仆步,架势小而紧凑。

杨露禅次子班侯学得武禹襄紧凑的武氏太极拳之后,自成杨氏小架,后收满族人全佑为徒,全佑传子鉴泉(1870—1942年),后鉴泉从汉姓吴。吴鉴泉后修改定型而另成一家,世人称“吴氏太极拳”。特点是:以柔化著称,重神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帖,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www.daowen.com)

孙禄堂(1861—1939年),河北定县人,早年拜师于形意拳名家郭云深门下,深得形意拳精华,又从八卦拳名家程延华学得八卦拳,功入化境,在武林久负盛名,有“活猴子”美誉,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后来,孙禄堂取形意、八卦、太极精华融为一体,自成“孙氏太极拳”。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在此期不仅是各太极拳流派产生期,也产生了太极拳经典著作,有《太极拳谱》《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学》等。

3.第三阶段:规范、普及、多元化发展期

1949年后,为了广泛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有关太极拳专家在杨氏太极拳基础上编订出简化“24式太极拳”套路,修订了太极拳、剑、推手法;1958年,国家体委又组织编订了《武术竞赛规则》,将太极拳列为武术比赛项目之一。随后又将太极拳剑编入体育学院的《武术》教材,合编出《太极拳运动》单行本,使太极拳开始群众性大发展。改革开放后太极拳发展走向了规范化、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全国上下出现了习武热潮,武术爱好者日益增长,武术比赛、交流日渐突出。为了便于太极拳比赛开展,1989年国家体委武术部门顺应时代的需要,组织专家相继编订出陈、杨、武、吴、孙五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随后又创编了“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并且制定出新的“太极拳推手规则”。这些套路和规则的制定,使太极拳比赛更加规范,也使太极拳更加快速地推广。

同时,太极拳也进入了大发展期。1979年11月,邓小平同志为日本友人题词“太极拳好”。这标志着我国的传统武术在历经停滞不前后,经历过风雨的洗劫,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982年11月,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散打、太极推手表演赛在北京举行。伴随着太极拳的发展而产生的太极推手,终于作为一项体育竞赛面世。

1982年12月,北京大学成立武术学会,设立太极拳分会,这是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太极拳组织。此后,全国100多所高校陆续成立了太极拳组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校学生太极拳爱好者。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1400名中日太极拳选手的精彩表演,标志着太极拳正式走向国际舞台。

1991年10月,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行,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运动员参赛,太极拳以主要比赛项目,走向世界级的比赛舞台。此后,全国性“太极拳、剑比赛”“全国武术锦标赛(含太极拳)”“全国中老年太极拳比赛”每年举行一届。“全国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亚洲武术锦标赛”“东亚运动会”“世界武术锦标赛”定期举行。除了由国家和亚洲世界武术主管部门和武术组织举办形成赛制的竞赛,像河北永年太极拳交流大会,邯郸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河南温县太极拳年会,海南三亚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青岛杨式太极拳比赛,郑州国际武术大会,东北三省太极拳锦标赛,哈尔滨冰雪节国际太极拳邀请赛等,由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和武术组织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太极拳比赛如雨后春笋,争相举办。

2000年4月,中国武术协会开始着手制定太极拳全球化发展战略——太极拳健康工程。这项工程,是将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品牌,持续地推向世界。

国家的高度重视、武术主管部门规范管理、各种形式竞赛活动的频繁举行,极大地推动了群众性太极拳活动的开展。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太极拳组织相继成立,各种形式的传习和演练群体举目可见,太极拳学习者日益剧增。太极拳当之无愧成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项目。

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太极拳比赛在国内外的举行,国内众多拳师、传人走出国门,到国外传拳,太极拳已迅速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亿不同种族的爱好者加入太极拳习练队伍,仅邻国日本在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注册会员已近1000万人,太极拳正日益广泛的传向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